文/木叶山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正科举制度自隋朝设立至清末废止,历史上产生了近四百名状元。但父子同为状元的,只有北宋时期的梁灏、梁固父子,他们是历史上少有的一对"父子状元"。
我们读过王应麟《三字经》的人都知道,其中有“若梁灝,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的名句。是教育启蒙儿童,一定要像梁灝一样地学习,从少年到耄耋之年,坚韧不拔精神。终究八十二岁时有了结果,考取了状元。这就是父子状元中的父亲,但实际情况是如何呢?
据《宋史》等有关资料记载:这梁灝,字太素,是北宋人。郓州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镇)人氏,出身官宦人家。生于公元963年,死于1004年,只活了42年。
他幼年丧父,为其叔父抚育成人。曾从学于王禹恬,初考进士落榜,滞留汴京。曾上书进谏宋太宗:“选拔人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安民的才能。”未被太宗采纳。
雍熙二年(985年),再次殿试,考取乙酉科头名状元。时年23岁,初任大名府观察推官。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举事务。后为集贤院大学士,又与大学士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等。
太宗赵光义死后,太子赵恒即位,史为宋真宗。宋真宗见梁灏有吏才,每上朝的奏章,则与众不同。真宗有疑难之事,便询问时,他总是才思敏捷,对答如流,甚为真宗赏识。有时群臣的奏章,多教梁灏参议。朝中有大事也找他询问。
据《续编资治通鉴》记载: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大辽国萧太后发兵南下,攻破了宋朝的关南保州,进入了祁、赵、邢州。
宋朝在高阳关屯兵七万,但高阳关元帅傅潜怯敌,命大军固守。副元帅范廷召主动请战,傅潜只给了他一万兵马出阵,不再出一兵一卒。
范廷召率兵在瀛洲北的君子馆与辽兵交战。见兵少,只好请并、代州都部署康保裔参战。结果被大辽南京统军使萧闼览率部,将其围在了瀛州的西裴村。由于寡不敌众全军覆灭,康保裔战死,殿前都虞候王继忠被擒。
集贤院大学士钱若水闻高阳关败讯后,便奏请宋真宗:“诛杀傅潜。”真宗拿不定主意。便询问平章事寇准,寇准赞成。真宗还是有疑虑,便询问大学士粱灏,粱灏进言说:“自古用兵之道,在于明赏罚。然赏不可独行,罚不可以少失。故兵法云:罚之不行,譬如骄子,不可用也!”见真宗不语。又说:“善为将者,威震敌国,令行三军。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败事者,虽亲必罚。”
真宗才准奏,命:“都步军指挥使高琼,往高阳关代傅潜之职,李允正副之。”钱若水又奏:“按罪傅潜该斩!”真宗虑傅潜乃先帝老臣,遂将傅潜免去官职,流放到房州,籍没其家资。
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著有文集15卷。梁灏有三子,长子梁固、次子梁述、三子梁适。
这梁固生于雍熙四年(987),死于天禧三年(1019),仅活了33年。宋真宗朝大中祥符二年(1009)考取己酉科状元,时年22岁。
他年少时,好学强记,勤奋、聪慧有才,博览群书,成为当地有名才子。曾著《汉春秋》,倍受其父梁灝赞赏。梁固本已以父荫受赐进士出身,但其主动向登闻院提出收回成命。愿赴多举以真才实学获取功名。结果高中榜首,获头名。
中状元后,被授将作监丞,后迁升著作郎,入直史馆,历任户部判官、判户部使三司勾院。
梁固为人谦和大度,善与人交,疏财慷慨,尚义气,明于吏道。马元方领三司时,临事多有纰漏,梁固屡奏朝廷,消除了财源流失之弊。
时全国刑狱混乱不堪,错判、误判比比皆是。梁固奉诏审查刑狱,其仔细研究,明察暗访,断案公平,处理得当,赢得朝野褒奖。
梁固博学强记,才华出众,奏章文辞工整严禁,著有《梁司农文集》文集十卷。可惜的是英年早逝。
2018年12月24日沈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