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
去年夏天,娃儿爸带着娃儿陪亲戚家的孩子爬了一趟五岳之尊。亲戚家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创业小伙伴一起来的,说是他们计划一起创业开公司,所以趁空闲,一起登高祈福讨个好彩头。
这两个孩子绝对属于典型的“别人家的精英孩子“了,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名校,在学习成绩上一直属于家人的骄傲。尤其亲戚家孩子带来的那个小伙伴,是某知名大学的金融学博士,典型的学霸。能找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亲戚家的孩子是非常兴奋的。两个人都是90后,青春洋溢,特别有激情。
亲戚家的娃在新加坡读的金融,归国以后就没有正儿八经工作过,属于特别有想法总想做点事的那种。家底儿还算殷实,所以家人一直由着他折腾,毕竟这是一个学业一直很优秀的孩子,只不过受不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想自己做些事情罢了。
今年年初,娃儿爸突然带来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亲戚家孩子带来的那个小伙伴,不久前和女朋友一起开煤气自杀了。细问原因,原来亲戚家的孩子和他那个小伙伴合伙开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为了拉业务,给客户签了对赌协议,没想到操盘失败,一下亏损了上千万资金。两个人觉得如此高额债务,无力承担,而且完全无法接受失败的落差,于是商量好了之后双双赴死。亲戚家的孩子面对如此惨烈的情形,精神几近崩溃。全家人一边到处筹款帮孩子补资金漏洞,一边四处委托亲戚好友想办法跟孩子沟通疏导,以免他想不开也做了傻事。
迄今为止,亲戚家的孩子依旧赋闲在家,极少言语,家人轮流看护,不敢放松警惕。

同为一名创业者,我暂且不想讨论创业这件事情本身的复杂和凶险程度,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提前想到最坏的结局。我想说的是,即使不选择创业,人生本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入坑和跌倒之事随时有之。如果死都不怕了,还怕活着吗?还怕面对难题吗?
为什么整个社会、学校、家庭都一致认可的精英人才,在挫折面前竟然可以如此脆弱?甚至不堪一击?这算是比较极端的个例了,但发生在身边,除了痛心、惋惜,我甚至有些怒其不争。这种行为对家庭和父母是多大的不负责啊,我们的精英教育把孩子们培养得如此自私没有担当了吗?
去年好像有一篇“美国家长推娃盛况”的文章分享点燃了大批中国父母焦虑的神经,从抢学区房到如何推娃进天才班,为了让娃儿能一路高歌猛进,直击名校,不致于沦落到底层。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仿佛得了名校的那一纸证明以后,孩子们便能从此一帆风顺,幸福圆满。
我想说的是,当我听说那个“别人家的精英孩子”最终选择了自杀,我才真正慌得一批!
我慌得是如果整个社会依旧陷在“名校=成功=幸福”的思维误区里,这种巨大的焦虑会不会培养出更多在挫折面前选择一死了之的“精英孩子”?
如果大部分人继续盲目的崇拜传统思维模式的”精英“教育,我们的社会会不会出现更多类似上海、北京伤害小学生案件里的那些人渣?因为那些被淘汰的不是”精英“的社会底层们,他们抱着竞争失败者“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毫无人性地去报复社会,报复“精英”的孩子们。
如果社会裹挟着越来越多的焦虑、不安和戾气,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最终也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可能有人会说,像创业这种高难度以及反人性的事情,本就不该染指,让孩子名校毕业后安心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不就可以尽量避免这种惨剧发生了?
分享一个斯坦福人生设计工作坊收集的真实案例,Yanina, 35岁,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流法学院学习,随后在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工作。她工作的律所位于硅谷,在美国非常有影响力。她的人生属于大部分人眼里极其羡慕的成功典范,名牌大学、一流法学院、结婚、事业等等,她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努力付出,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但外人不知道的是,虽然她实现了每一个梦想,但她却一点儿也不快乐,甚至经常抑郁痛哭,因为她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拥有了一切的同时好像一无所有,她好像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她没有任何愉悦幸福的感觉。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职场人士会对他们的工作或者生活不满意,有15%的人甚至痛恨他们的工作。
这种情况,在中国同样比比皆是。

“成功=幸福”这个伪命题其实早在前几年,本沙哈尔博士风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课》就通过一些列课程抽丝剥茧地证伪并批判了。还没接触过这个课程的欢迎去搜索,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网络上有个好玩的梗,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我越来越觉得,人类家长的本质何止是复读机,简直是复印机。但凡发现某个成功的精英典范案例,恨不得按照同一版本复制一个一模一样地出来。
我们集体陷入了一个非常大的思维误区,我们把孩子们当复制品来复制,我们把孩子们引向了极其脆弱的、一维的单一线性思维,让他们从小觉得能有好成绩、能考上名校,就一定能得到幸福的生活。我们按照某个精英模板在大批量的复制“好孩子”。那些没有按预期被成功“复制”的孩子,被社会集体意识洗成了“残次品”,归类为失败者。
这批集体意识默认的所谓“残次品”里面,意志强大、不放弃努力的群体,有些人并没有按照社会传统旧模式下的所谓成功路线去按部就班,但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同样博得了一个很精彩的人生;当然也有很多被集体意识洗脑的人群,认定了自己失败者的身份,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用认命的心态应付人生;最恶劣的自暴自弃甚至沦为报复社会的人渣。
真实的社会环境何其复杂多变?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又何止那窄窄的一条?正因为单一线性的教育思维模式,让那些即使是遵循了传统成功模式、一路过关斩将,好不容易成为金字塔尖的精英们,也无力去直面和承担
真实复杂的社会现实,成为一捅即破的“纸人”!
9021年都快过完了,还有大批量的父母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巨大焦虑裹挟着,拼了命的让孩子拿高分,进名校,这种现状才真正的让人想想就焦虑啊!
是时候该重新定义全新思维的“精英教育”了!!!
我心目真正的”精英“教育应该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做自己,勇于释放自己的旺盛生命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应该从小就告诉孩子,做自己的旅程着实不容易,一路上会碰到各种挫折和难题,但这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放弃,多试验几次也就解决了。你有能力去亲手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类的本质实质上是非常伟大的创造者,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找回自身强大的力量,去勇敢地做创造者,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去做复制品,复制别人所谓的成功路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不需要努力,或者进名校拿高文凭一点没有价值。我们希望更多孩子可以“鱼”和“熊掌”兼得。但我们需要掌握优先次序。如果不能兼得,培养一个内心强大、能够应对自己日常生活难题的孩子更加重要。
不要追求表面的精致和风光,去强硬地堆积一个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假人“出来,这样造成的惨痛例子实在太多了。不希望继续看到更多。
我做设计思维师训工作坊的时候,最喜欢给老师们分享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是IDEO创始人,也是设计思维教育的推行者David Kelly说的。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量,而且是非常有力量的一股能量。人类可以设计创造万物,当然也有能力创造设计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如果你放弃这股力量,心甘情愿地被复制,被操控,你不过是活了一个虚伪的躯壳罢了,除了肉体,生命力已经没有了。
就像一句很残忍、但又很现实的话:
很多人可能28岁就“死”了,但80岁才埋!
希望更多的孩子活出自己,摆脱“机器人”的状态,不做表面精致的“纸人”,做一个内心强大、丰盛富足的自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