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的开播,迅速掀起了观剧热潮,在各大平台的认可度也是水涨船高,一方面演员阵容强大,另一方面制作方强大,最为重要的是剧本很强大。我是在2013年前后看完的这本书,当时还在求学时期,出外兼职的路上,来回有将近两个小时车程,每周出外两次,就是这样在车上晃晃荡荡将近半年的时间,我把阿耐的《大江东去》和《民企江湖》看完,当时就想,如果拍成电视剧,将是轰动一时的好作品。
没想到当时的一个小想法,在5年后得到实现,看到屏幕中各个角色的现实还原,虽然和原著有出入的部分,但总体来看,质量很高,而对主人翁的经历,却是令人唏嘘。从那一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估计都会其中的一些细节虐心,比如宋运辉为了争取上大学机会的坚持,比如宋运萍为了成就弟弟上大学的放弃,比如宋运萍结婚时,弟弟小辉给雷东宝说的话,都是那样的真实而又戳心。当然,也有人觉得其中的宋运辉太过于自我,不顾家人的安危,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将爸爸气的生病。但走入大学后的他,拼尽了所有力气去读书,去学习,去提升自我,甚至为了节省学习时间,拼了命也要赶紧完成一些任务,然后去学习,为什么?
我最近刚看完吴军老师的一本书,名字叫做《态度》,是他写给女儿的四十封信,时间跨度有五六年的时间,从大女儿高中时期到大学毕业期间。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他曾经的谷歌同事杰夫·休伯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一个铲粪娃考入美国名校伊利诺伊大学的经历。他成长与美国西部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生活的圈子非常小,小镇仅有4栋房子,还包括政府办公室和消防局等,因为家贫,所以他要帮助家里人干一些可以干得动的活,比如铲牛粪。有一个下雨天,他陷在粪堆里出不来了,雨越下越大,脚越陷越深,就像泥淖一样,也是挣扎,陷得越深,眼看就要被牛粪吞没了,幸亏有一个熟人经过,救了他。后来他的家人告诉他,避免这种悲剧唯一的方式,就是考上大学,离开这里。
后来,他拼尽了全力,考上了伊利诺伊大学,后来还创办了公司,在自己的坚守的行业领域做到了极致。
《大江大河》|为什么拼了命也要上大学?试想,如果不是当年的咬牙一搏,说不定这个杰夫,还是自家农场里的一个铲屎官,整天围在牛的屁股后面转。
返回到《大江大河》中,与其说宋运辉是一种拼命争取,不如说他是一种拼命逃离。为什么?因为贫困,因为贫困带给人精神层面的狭隘,也是一种家乡这个地方自小到大带给他的一种极大的恶意,让他不得不逃离,他不止自己要逃离,还劝解姐姐逃离,甚至还极力反对姐姐嫁给雷东宝,因为在那样的圈子里,可以想见,未来有很多悲剧,行将发生。比如宋运萍婆婆对她的恶意欺辱,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偏狭。
当今天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宋运辉的选择时,或许有很多的不理解,但是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我仍旧会支持他的选择,为什么?我想分享一个我自己家的故事。
在我上三年级时,学校开始让每一个同学使用钢笔或者油性笔,而不是小学一二年级一直使用铅笔。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分期,但还是回家把这个消息给爸爸说了。那时年轻的他,很是小心的拿出一个抽屉的钥匙,打开从来不允许我和弟弟打开的一个抽屉,拿出一个深红色皮质的笔记本,本本上记满了笔记,爸爸从中抽出一支钢笔,递给我说:这是我小时候用的钢笔,是你爷爷买的,从五年级用到八年级,虽然有十几年了,还是很好用,你拿去用吧。
我接过来,钢笔中部,用黑色布胶带缠着,很丑,手感很不好,我也有一丝的不高兴,一支钢笔当时的价格差不多在三五块钱,不知道爸爸为啥这么抠门,还让我用这样一支老钢笔。
《大江大河》|为什么拼了命也要上大学?我不知,其实爸爸这样做,是将自己内心的期望予我传承。
初中毕业前后,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抽屉,翻到了爸爸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的是写的很齐整的英语笔记,我吃惊的不得了,一直以为爸爸没有上多久的学,爸爸怎么有这样的记录呢?后来找了个机会问爸爸,爸爸讲,这是他初三即将中考前,临近退学时留下来的笔记,觉得很好就一直保留着,当成是一个念想。
后来找奶奶求证,她说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光是吃饭的嘴就有好多张,而且都是大小伙子,挣工分的少,吃饭的多。你爸爸就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你大伯和三叔,四叔他们,自己回来劳动了,也就扛起了我们这个家。
如此,我才知道为什么爸爸在支持我和弟弟上学这件事上,一直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当别家孩子很早就辍学出去打工时,他还是默默的支持我们读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或许他当年也有一个大学梦,因为因缘际会没实现,而我和弟弟走过的路,都是他当年想要实现的梦。
因为经历过,所以我懂得那份来自内心深处奋力争取的苦楚;因为经历过,所以我懂的有些人无能为力的挣扎与痛苦,因为懂得,所以感恩,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和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