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国西北省份甘肃迎来了一位新的布政使,此人叫王亶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47667/62f2b5ed36c80292.jpg)
这个王亶望是何人呢,此人正是清朝有名的清官王师之子(后文会有此人下场,此处如此描写起讽刺作用)原浙江布政使。
他原是乾隆年间的举人,靠着一路撒钱步步高升当上了浙江布政使暂领巡抚一职。
清朝有句俗话:苏湖熟天下足,浙江省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可以说每一个当地方官的做梦都想来这个地方当官。
王亶望仰仗父亲的威名以及自己一路撒钱左右逢源也算是官运亨通,本以为今年可以升职当上正式的浙江巡抚。
不料乾隆下旨调王亶望去了偏远穷困的甘肃,还是平调。根据大清惯例,从富庶的地方调到贫困的地方一般会官升一级以示朝廷对官员的补偿与恩宠。
可是这一次乾隆皇帝一反常态仅仅将王亶望平调到甘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王亶望任浙江布政使时,政绩十分出色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甘肃省当时是清朝出了名的穷省,乾隆决定调一名出色的官员到甘肃任职。
接下来这个极不情愿任职的王亶望又是怎么操作贪污的呢,他是如何将甘肃省的业绩做的如此完美的呢?
大清朝有惯例,百姓可以通过捐钱粮换取监生的资格来考取功名。这样既可以满足一些人想当官的虚荣心,同时呢也可以让国家扩大粮食来源,后来乾隆皇帝绝对长久下去不妥,一大批没能力的人在地方为官,长久下去朕的江山就有危险了啊。
不行,这事不能干了,乾隆就叫停了这项活动,对于苏杭这种地方来说无所谓,不差这点钱粮,但是对甘肃这种穷乡僻壤那就是灭顶之灾啊。
于是陕甘总督勒尔谨上书乾隆请求开恩,恢复甘肃地区的捐监政策。乾隆考虑之后恢复捐监,不过只可以捐粮不可捐银。
王亶望是怎么操作的呢,王亶望上任后,与总督勒尔谨议定,以内地仓库储粮未满为名,命诸州县收捐;不久,又令士民改捐“折色”,即一律收银两,赚了个盆满钵满。接着,又虚报当年旱灾,谎称以粟治赈,而私留捐银,自总督以下各级官员皆分银两,王亶望得最多。
以至于当时的甘肃流行一句话,一千见面,两千便饭,三千射箭。意思就是给1000两,王大人跟你见一面,2000两留你吃个饭,3000两基本就可以办事了(贪的也挺狠的其实)。王亶望实际上没有为地方财政添加任何多余收入
在实施此办法实行半年后,王亶望疏报收捐一万九千名,捐豆麦八十二万石。朝廷对上报数字有怀疑,谓:“甘肃民贫地瘠,怎会有二万人捐监?怎会有如此多余粮?
年复一年收捐,陈粮如何使用?疏言每年借给民间,如何流转?”朝廷用“四不解”诘问勒尔谨等人。很快这个小团体编造理由依仗山高皇帝远的优势暂时蒙蔽了乾隆。
毕竟这时候乾隆还有很多事忙,比如第五次巡游啊,治理黄河啊哪里有空理甘肃这点事,觉得王亶望还挺能干的,表扬了一番又给调回浙江了。
不料新布政使上任后,甘肃爆发了暴力事件,新布政使一封奏折又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也正是这一封奏折,让乾隆皇帝怀疑起了甘肃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一回
《甘肃冒赈案(二)——报告出卖了政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