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明的距离

作者: ___l___ | 来源:发表于2016-02-05 22:55 被阅读28次

    前天和朋友去县交通大队拿车检合格的标志,常年在外,我很少在县城办正经事。偶尔去,也是约三五好友吃饭打球。

    到交通大队的时候是下午的2点10分,交通大队玻璃门上明晃晃的一把大锁,门前两个人漫无目的的张望着,和朋友凑过去看了玻璃门上的通知:上班时间8:30—12:00,2:30—5:30。现在不是上班时间,和朋友商量先去吃饭,回来后排队拿标志。

    2点26分我们又到了交通大队,门前已经有50多人,门依然锁着。

    2点46分,来了一个交通警察,在门前晃了一圈,又走了,门还是没开。

    2点56分,一个30多岁的警察打开了门,所有人都冲了进去,我和朋友都是第一次办事,不知道进门是要冲的,落在了最后面。

    交通大队有五个工作窗口,只有1号窗口和5号窗口有工作人员。

    今天来交通大队的,有办车检合格的、有过户的、也有新车上牌的。所有冲进去的人立马分了两拨,分别挤在1号窗口和5号窗口。朋友身强力壮,在1号队伍里苦苦煎熬了5分钟之后终于到了那个警察的面前。

    “你好,我来拿车检合格标志。”朋友在递过去材料后如是说。

    “你到5号窗口去拿。”

    没有原因也没看材料,朋友就被打发到了5号窗口。

    在5号窗口也肉搏了5分钟,见到了警察。

    “你好,我来拿车检标志。”

    “到1号窗口,我这里办不了。”

    朋友就像皮球从1号窗口从踢到了5号窗口,又从5号窗口踢到了1号窗口。朋友看了看手里的材料,疑心材料的问题,因为行驶证是他母亲的,驾驶证是他父亲的。我们到了交通大队对面的复印店里,打算复印他母亲的驾驶证。复印店的老板告诉我们,车检合格只要行驶证就可以。

    没有复印驾驶证,我倒是觉得这老板知道的真多,和每年办生源地贷款的那些老板一样博学,他们凭自己的知识,打印一张纸可以要到三块。

    重回交通大队已经是下午3点20分,这回五个窗口都有人了。朋友一番苦战之后再次到了1号窗口。

    “到2号窗口就可以办理。”

    又被踢到了2号窗口,所幸这次2号窗口真可以办,填写一份保险的单子,就可以在3号窗口领到标志。

    领完标志,一个大爷对着警察发火了。我没有听清大爷要办什么手续,但他的经历和朋友相似,辗转了好几个窗口依旧没有拿到需要的手续,甚至不知道要在几号窗口办。

    “不办就滚!”

    大爷最后还是耐心办了手续,我和朋友很听话,立马滚蛋了。

    交通大队通常也是调解交通纠纷的地方。出了交通大队的门我们刚好碰到了一对准备私了的车主。车被撞了的车主是20多岁的一个年轻人,另外一个是50岁上下的人。听年轻人的描述,事故的主要责任人是后者,他的车停在路上,肇事车突然冲出来撞到了他的车上。

    被撞的车主站在台阶上,老人站在平地上。我听到老人已经同意赔他所有修车的钱,但他还是对着交通大队门口20多人问候了老人的全家人,倒是老人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低着头。

    我突然觉得这种情景很熟悉。小学时候我犯了错,老师站在讲台上,我站在讲台下,老师每次都说这次你做错了,下次要怎么做,最后在额头重重的弹几下。幸而有老师,我不会站在台阶上。

    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弟弟的同学。远远地就认出了他,他在天津上班,回家过年。互相问候了近况。

    本来还想多说几句,但他一口普通话让我觉得很别扭。小时候常听见母亲说谁在外面呆了几年已经不会说家乡话了,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在外地读了四年大学,如今即将毕业,可家乡话始终是变不了。贺知章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深以为然。在外面待过,也知道普通话的必要性,所有人都来自天南地北,不说普通话没法交流。经常和潘老师说我的普通话不太好,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潘老师不在意,总会告诉我语言的本质就是交流情感、沟通想法。

    今年暑假在贵州凯里火锅店点菜,老板听不懂普通话(我的确说的不太好),我倒是能听懂凯里话,后来他说话,我比划,一顿饭也吃得其乐融融。

    政府人员于人的态度,是经济的一个缩影;人与人的关系,是文化的折射;而人对故乡的认同则是人文的体现。这三个,就是一个地方和文明的距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文明的距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xy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