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人物读书
玄奘西游:不仅是以命弘法的伟大,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玄奘西游:不仅是以命弘法的伟大,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作者: 青竹院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22:33 被阅读73次

千百年来,伯主雄图、美人韵事,时移世易、都成陈迹,徒留后人感慨喟叹。

但无论世事怎样变换,总会有一些人的精神在我们的生命里延展,一如玄奘,他以命弘法的决心、敢于冒险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都值得历史铭记、后人凭吊。

今天我们聊聊玄奘本人,取经之路艰难异常,能够成功,除了玄奘自身外,外在的支持必不可少,尤其像玄奘这样的壮举,不可能凭一腔热血、一己之力完成。

西行路上,僧侣、商人、信徒、当权者都帮助过玄奘。从大环境来说,那个时候,佛教在西域流传已久,比中原昌盛,西域各国大多信奉佛教,佛教最早就是西域的印度僧人传过来的。玄奘佛法精深、学识渊博,途径西域,自然会受到礼遇。另一方面,就是玄奘的人格魅力让许多人为之倾倒,不遗余力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日本作家原一平说过一句话:“什么叫魅力?可能是指一个人具有声望与感化力而言”。从这方面来说,玄奘两者兼备。

玄奘出身在河南洛阳,出家前的名字叫陈袆。当时正是隋文帝在位期间,隋文帝本人出生在佛寺,由尼姑带大,因此笃信佛法,颁布了一系列兴佛的政策,整个社会崇佛之风大盛,以致儒家士子以谈玄论佛为时尚。

陈袆的父亲当过县令,是位饱学之士,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陈袆耳濡目染,从小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加之父亲教导有方,十岁前便熟读玄学和经史论著。

后来父母相继过世,无依无靠的陈袆便投奔了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二哥陈素。隋炀帝下诏允许洛阳剃度二十七位僧人时,陈袆便报名参加,主持度僧的官员见陈袆年纪小,便问他为什么出家?陈袆回答:“远绍如来,进光遗法”。

官员感叹:“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陈袆被破格录取,法名“玄奘”,当时的玄奘只有十三岁,但是志向高远、气度不凡。

出家后的玄奘专心研究佛学,加之天资聪慧,很快便脱颖而出,很多晦涩难懂的经文教义过目不忘,还能加上自己的理解来合理解析,令人称奇。

隋朝末年,战乱丛生、烽火遍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玄奘目睹众生疾苦,更加坚定了要穷尽佛学、造福大众的决心。他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广摄佛法,学问精进,被人称为“释门千里之驹”,远近驰名。

所以玄奘在出发取经前,已经声名远播,这也为他西行打下了一定基础,因为自己渊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坚定的意志感染了很多人。这里重点说两个人:一个小人物,没有他,玄奘就走不出中原最后一步,注定无功而返;还有一个大人物,没有他,玄奘在西域的取经之旅不知还要经受多少磨难。

先说小人物,玄奘在没有得到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一个人悄然离开长安,按照唐朝的法律,属于违法出境。在到达西域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时,被当地高僧邀请讲经,一时听者如云、盛况空前,“凉州说法”也让玄奘的声名通过过往商旅远播西域。

这个时候凉州都督李大亮得知玄奘没有出关公文,不允许玄奘西行,要他立刻返回长安。后来玄奘在当地僧人和一个名叫石槃陀的西域人的帮助下,过肃州、瓜州,出了玉门关,而朝廷的抓捕公文早已通喻各关隘。

古时讲:关到玉门中土尽。玉门关外西北方向有五座勘察来往人员的烽火台,只要能够通过这五座烽火台,便彻底离开了大唐的土地。但五座烽火台各相距百里,有守军驻扎,附近有水草,其余地方全是沙漠荒丘,地形复杂,要是无人指点只能困死渴死。因此要去西域,必经烽火台。

玄奘在绕过第一座烽火台时,水源断绝,冒险去烽火台取水,差点被守军射杀,后来被抓获,落到了烽火台校尉王祥的手里,我们要说的这个小人物就是王祥。

王祥只是个小官,玉门关处荒凉萧瑟,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祥便在此处当兵,看守烽火台。

当时王祥已经收到了朝廷抓捕玄奘的公文,但是他信奉佛教,不忍心玄奘被捕,因此,好心劝慰玄奘不要西行,一个人根本到不了印度,自己认识一位敦煌的高僧,要送玄奘去那里。

玄奘回答,如果为了名利,自己可以留在长安、洛阳,自己西行取经就是为了求得正法,不达到目的,绝不东归。王祥深受感动,违抗命令帮助玄奘过了其余的四座烽火台,就这样,玄奘才最终踏上了西域的土地。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在西域帮助过玄奘的大人物,就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国王麴文泰。

高昌国举国向佛,麴文泰更是虔诚佛教徒,他早就听西域商人说大唐来了位高僧,于是派人把玄奘请来说法,举国上下,包括王公贵族全部礼拜玄奘、殷勤备至。

玄奘的学识、人品,让麴文泰钦佩不已,便想留玄奘在高昌国做国师,玄奘坚决不从。麴文泰求贤若渴,威胁玄奘,如果不留在高昌国,就把他送回长安。玄奘没有办法,开始绝食抗争。到了第四天,麴文泰看到饿得奄奄一息的玄奘,被玄奘的真诚感动,答应放他西行。

不过麴文泰提出了条件:让玄奘继续在高昌国讲经一个月,从印度取经回来,还要在高昌国讲经三年,玄奘答应后,二人还结拜为兄弟,《西游记》中太宗和玄奘结为兄弟的故事便取材于此。

后来,玄奘从印度返回时,不走更便捷的海上丝绸之路,而走路上丝绸之路,就是为了赴许诺义兄的三年之约,只不过等玄奘返回时,早已物是人非,高昌国被唐太宗灭掉,纳入大唐版图,麴文泰也已身亡,玄奘得知后,悲痛不已。

麴文泰带给了玄奘最需要的物资和人员:剃度了四个小沙弥作为玄奘的侍从,还有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足够往返二十年所用的物资。此外,法衣三十套,因为西部寒冷,还贴心地为玄奘准备了面衣、手衣、靴子等御寒,配有好马三十匹,随从二十五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麴文泰还写了二十四封信,给玄奘西行要经历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们关照玄奘,每封信附有一匹大绫作为信物。从那开始,虽然前方的路还是充满荆棘和险恶,但玄奘再也不是孤身一人涉险。

不管是王祥,还是麴文泰,他们帮助玄奘一方面是因为有共同的信仰,更重要一方面就是被玄奘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玄奘待人推心置腹、抱诚守真,路上一伙杀人越货的强盗都被他感染,放下屠刀、皈依佛门。

玄奘取经回来后,唐太宗虽然除了在离世前的那些天,一直不信佛,认为佛法无益于天下,但却一直对玄奘十分佩服、礼敬有加,甚至认为他有宰辅之才,多次劝其还俗为官。还有,直至今日,可能在印度最家喻户晓的中国人就是玄奘。

如果单从学术、学识方面来说,自古大师如云,名士如雨;从冒险勇气来说,法显、朱士行等西行先驱者也是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但从未有人达到过玄奘的高度。

所以那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人格是有力量的”。无论大人物、小人物都会面临自己的使命,只不过一切需要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表现出来,这时候恃才傲物者有之,目无下尘者有之,居功自傲者有之,奴颜婢膝者有之,自然高下立判。

玄奘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托起了伟大的才华,似巍巍高塔,如郁郁青山,感染了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相关文章

  • 玄奘西游:不仅是以命弘法的伟大,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千百年来,伯主雄图、美人韵事,时移世易、都成陈迹,徒留后人感慨喟叹。 但无论世事怎样变换,总会有一些人的精神在我们...

  • 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

    转自 魏道儒 /文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部着作是以唐代僧人玄奘赴印求法的事迹为原...

  • 真实的玄奘:出身名门、偷渡出境,还弥合了佛教矛盾

    《西游记》的流行使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 小说中的玄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奉皇命带领三名徒弟,历经九...

  • 漫道修远(一)

    刘明玉 玄奘西游以求真经,鉴真东渡但为弘法,以其一往情深而心有所系者也。今者,吾侪飞越关山,远涉重洋,以来...

  • 【2023.1.16】反思日记:再读《西游记》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始素材的。一路上,玄奘历经艰辛,凭着虔诚的信仰和坚...

  • 《生日卡片》影评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到落泪的标准温情电影。以生日卡片为线索和中心,缓缓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

  • 【西游】玄奘之路(19)

    【西游】玄奘之路 目录 第十九章 城墙外,玄奘抬起头,看到了城门上硕大的金字,车迟。不知为何,玄奘的心里有种隐隐的...

  • 毫无大师风范的唐僧

    毫无大师风范的唐僧 文/张守权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的玄...

  • 玄奘之伟大

    余对玄奘大师的印象,初仅限于《西游记》中的唐僧。今读梁任公《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介绍,则略知玄奘大师之求学天竺(十...

  • 我眼中的玄奘大师(序)

    1408年前玄奘大师出生在唐朝,最近学习玄奘大师所译《百法明门论》,想起玄奘大师在国人中的印象,多从《西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玄奘西游:不仅是以命弘法的伟大,更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tf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