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用户(一)

作者: StudentDylan | 来源:发表于2018-10-13 18:16 被阅读0次

    用户: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这两年一直有道题特别火,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如果遇到过,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没有遇到过,我们可以一起思考一下:

    你现在手里两个按钮 A与B,你只能选择一个按钮按下去,

    选择A.你一定能得到30000元。

    选择B.你有80%的机率得到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的选择A,如果一定要说出原因,大多数人会说:傻子才会选择B!

    我们再来做另一个思想实验:

    你现在手里两个按钮 A与B,你只能选择一个按钮按下去,

    选择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选择B.你有80%的几率赔40000元,20%的几率不赔钱。

    你选择哪个?

    这一次的结果和第一次完全相反,大多数人会抱着侥幸心理,选择B。

    我们再来做第三个实验:

    这一次,你的手里只有一个按钮,你必须得按一下,会出现两种可能,要么你有50%的几率得到50000元,要么你有50%的几率失去50000元

    你选择按还是不按?

    大多数人在这种处境下,妥妥的选择不按,为什么呢?

    通过三个实验,你是否发现其实人在做决策时其实一点都不理性。

    我们用一个算法-概率树 来剖析一下前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当我们面对这两个选项:一定能得到30000元和80%的几率得到40000元,我们的预期收益是多少?

    A:预期收益:30000元

    B:预期收益:40000元*80%=32000元

    B的预期收益明显比A多,为什么不选择B ?

    第二个实验:两个选项:一定会失去30000元和80%的几率失去40000元,我们预期损失是多少?

    A:预期损失:30000元

    B:预期损失:40000元*80%=32000元

    B的预期损失明显比A多,为什么不选A?

    所以,你还在觉得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真的是在很理性的进行投资交易吗? 作为一个消费者,你真的是在理性消费吗?作为一个管理者,你真的是在理性决策吗?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重新理解一下大多数人在做选择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一. 确定效应

    回想一下我们去商场购物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全场半价”,“买三送一”,在我们点外卖时,是不是也有满减优惠,在我们去吃麦当劳时,是不是有第二杯半价? 在我们双十一购物时,是不是也有折扣?

    当我们时而欢喜我们占了便宜时,其实,我们是走进了商家一个又一个的套路。

    老张是做餐饮行业的,开业三个月后,老张作为门店老板,推出了“用餐抽奖”的活动,一等奖电冰箱,二等奖微波炉,三等奖电饭煲,但是收效甚微,并没有多少人因为这个活动而来用餐;1个月后,三八妇女节,老张又推出了一个活动:凡是当天到店用餐当桌有女士的顾客,都可以任选一款价值38元的菜品,只需要3.8元。那一天店里门庭若市,顾客的满意度非常高,而这场活动的费用,也比之前每一次活动的费用要少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一名销售员在你面前推销一瓶护肤水时:

    A销售说:您在我这儿买吧,现在有机会抽取400元的优惠券;

    B销售说:您用这个东西真不错,看着您也挺喜欢的,现在买了还能送你一瓶价值200元的防晒霜,您搭配着用肯定效果更好!

    你作为顾客,选哪个?

    当我们在面临真正的决策面前,大多数人在小确幸和博大彩中,会选择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的小确幸,会想到那句老话: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用实验一和刚刚的两个案例来证明,确定效应是什么?

    当我们在确定的小收益和不确定的大收益面前,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风险厌恶者,都喜欢先落袋为安。

    所以我们再来看,麦当劳真的是第二杯半价吗?

    一杯麦旋风12,两杯24,在“第二杯”半价的噱头上,两杯的实际价格是18,但是你真的有换算过吗? 18/24=0.75

    麦当劳“第二杯半价”活动的本质其实是两杯75折,但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消费第二杯,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所以他们从来不会说我们是两杯75折,我们只是第二杯半价!

    确定效应的心理,我们能用到的地方还有很多:

    作为销售员,给客户确定的保障;

    作为管理者,给下属确定的保障;

    作为创业者,给投资人确定的保障......


    二.反射效应

    说完确定效应,是不是感觉大吃一惊,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商业的套路里,我们再来说一说反射效应。

    电影《华尔街之狼》里有一个片段到现在都让我印象深刻,股票交易员和投资者进行交易时有这么一个片段:当投资者的股票上涨的时候,交易员没有让他们卖掉,而是持续的买进,当股票价格下跌时,交易员也不让卖掉,反而是买更多,告诉投资者这样可以降低成本,等股票再涨了就能赚更多的钱了......

    大家看所有关于赌的电影电视剧里,有大量这样的片段呈现。

    举一个最实在的例子,我们的国粹—麻将,每年春节的时候,我们一定可以在牌桌上看到两种人:一种是能胡牌就胡的那种人,在他们的概念里,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确定效应在起作用,第二种人呢,输的比较多的人,他们越希望能来一手好牌然后翻盘,试想一下,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如果你觉得这些投资和赌博和自己不沾边,今天正好又听到一个故事,我是教育工作者,所以经常会和一些想提升学历的学员打交道,有一个女士,在某家机构报名了自考专科,正常的自考专科或者自考本科的话,学制一年半,有些专业科目比较多,就得2年,这位女士在报名了某家机构的自考专科2年考试都没通过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选择还是在这家机构报名自考专本连读,结果三年时间过去了,依然没过,从第一次报名自考专科,到后来又报了一个专本连读,5年时间,还是什么都没拿到。

    听到这个例子时暗想:人不理智起来的时候真的很可怕!

    任何人在看到这个例子时,都会觉得,这个女的时傻吗? 吃了一次亏还要继续吃亏!

    但当我们在做一些决策时,从第三者的视角去看,他们的感觉会和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个例子的感觉一样。

    医院里每天都是很鲜活的例子,医生从来都不对家属说这个病人90%是治不了了,医生只会对家属说:这个病人接受这个治疗还有10%的几率可以活下来,多少人不也是为了这10%的几率倾尽家产?

    所以,我们可以保证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中,没有被反射效应影响过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我们面临损失状态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和“确定效应”时完全相反的,我们突然冒出来的愿意承担风险的心态,就叫做“反射效应”,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们,更加偏好风险,倾向于“赌一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人的风险偏好,在不同状态下的,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我们可以将“反射效应”怎么运用呢?

    无论时自身还是周围人有“反射效应”的表现时,根据概率来判断,进行风险转化。

    打个比方,你在小区里开了一家咖啡店,恰巧对面也开了一家,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是竞争关系,你和另一家奶茶店的老板就是在互相“死磕”,但概率论高数我们怎么做? 拿出一笔资金,给到哪家奶茶店的老板,让他去别的地方,这样他的心理就转变成“确定效应”了,你也不用再继续“死磕”了。


    三. 损失规避

    “确定效应”和“反射效应”,说的是大家面临确定的收益活着确定的损失时的决策心理,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三种:损失规避心理

    大家应该都看过这么一段视频或者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给一位乞丐10元钱,持续了很长时间,突然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只给这个乞丐5元钱,说不好意思,自己马上要结婚了,生活压力比较大,只能给五元钱了,但此时此刻,乞丐却气愤的说道:“你怎么能用我的钱养家?!”

    《激荡三十年》里提到了中国之前最著名的企业—傻子瓜子,在顾客来买瓜子时,如果顾客的需求量很大,售货员自己估摸不好,就会一点一点的往上加,而不是一次性倒入很多,然后一点点的往外拿,一点一点往里加,给顾客造成了一种—这个售货员真好的感觉,并且之后特别乐意在这个售货员这里买东西。而如果一点一点往外拿呢?我们很难再去这家店了,这就是这家店成功的秘诀。

    在很多电商平台的店铺上买东西,上面会清清楚楚的写着:“亲,包邮哦!”

    在影楼拍完照片,影楼的销售是把所有的小样给我们,然后让我们从里面一张张的排除......

    教育机构承诺,现在报名,还可以送你价值3000元的课程......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上述的所有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我们在原本应该有的基础上还得到了增值服务。

    那我们再把刚刚的一些案例反过来看:

    我们在电商平台上买东西包邮已经习惯了,结果突然自己要交邮费了......

    我们在影楼拍完照片,不是让我们排除,而是让我们从几百张里面选出10觉得不错的,其他的全部扔掉......

    我们在网上报了一个课程,本来承诺的终身制突然变成了年费制......

    这一次,我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

    教堂里,一个基督徒问神父:我能在祷告的时候吸烟吗?

    神父立马说了不行,但是当他问:我能在吸烟的时候祷告吗?

    神父立马说了当然可以!

    很多时候,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做法,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答案,大多数人都是有损失规避心理的,什么是损失规避,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我们的“失去”比我们的“得到”更敏感!

    “包邮”对于我们来说是“得”,“邮费自理”对于我们来说是“失”;

    “送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得”,“过期付费观看”对于我们来说是“失”

    所以,这种心理我们怎么运用?

    用语义效应来引导,用获得的表述框架来代替损失的表述框架。很多销售人员一看到这些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我们的话术吗?

    大家可以想到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国限量,反季促销……这些都是商家利用的消费者“损失规避”的心理。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应对用户三种行为的方式:

    1.“风险厌恶心理”带来的确定效应,

    2.“风险偏好心理”带来的反射效应,

    3.“损失规避心理”带来的语义效应。

    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决策也是不同的,以至于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同。

    看完今天的文章,有没有觉得我们所处的世界其实充满了复杂的商业逻辑,但是没关系,我们就用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与大家一起重塑商业世界的认知,下一讲,我们再从另一个维度看看我们的用户行为。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很久以前看到一句话: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尴尬!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与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

    Mr.Zha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用户(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zo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