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东西。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可是我却已经记不清我这种想法的源头。
我能想起来的,是我读过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文学中的城市》之后,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一定是在此之前就对城市的丰富内涵很有兴趣,否则我不会在北京的豆瓣书店一眼挑中这一本。
文学中的城市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城市包含着很多隐喻和象征。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论我们探究城市的内部结构,或者城乡关系,或者历史中的城市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发现“城市”这一主体的丰富意蕴。城市本身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他有着复杂的构造,所有的城市都会有一些相似的东西,那是一种接近它本质的构造。在《文学中的城市》里作者提到城市最早是宗教活动的中心,统领着周边的农业土地,可见城市很早就拥有脱离土地的主体地位。在希腊神话里,安泰是大地之子,他有无穷的力量,只是他不能双脚离开大地,于是跟他战斗的人把他举起来之后打败了他。城市其实也就是离开了大地的安泰。离开了土地的人们开始了新型的劳作,我并不认同城市里面的人们是在做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但是毫无疑问城市里的人正在被自己创造的东西驱使,比方说金钱,电力,网络等等。脱离土地,脱离真正的生存和劳作,这就是城市给人类带来的。我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但是我对于离开土地和被自己创造的物质驱使这两件事情是非常警惕的。
与土地隔绝,站在水泥的外壳上,这里的人类开始了新的生活。不必耕种,不必畜牧,生存必需品由城市以外的地方提供,而城市离的人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大机器里不断地运作下去。
《文学中的城市》还记载了1666年的伦敦大火,这场意外的大火几乎烧毁了整个伦敦。时候当然是面临着伦敦的重建。无论是当时的设计图还是后来的实际建筑情况,都能观察到一点,那就是商业金融机构取代了过去的教堂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这一点也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伦敦大火,可以视为一种象征着某种转变的事件,城市的主题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更换。
城市学在中国刚刚起步,而我还没有正式去接触这方面的学术作品,但是城市学毫无疑问将成为我研究的项目。《文学中的城市》这本书之所以一下子吸引了我,正是因为他是文学呵城市学的交叉领域。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根据时代先后,列举了从狄更斯的伦敦,到艾略特的荒原等一系列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其实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是远溯到二京三都赋也未尝不可)中有大量的城市书写的材料,大题集中在海派,现代派,新感觉派的小说中(这一般是上海),但也远不止这些,若是仔细搜索,茅盾,巴金的小说,路遥《平凡的世界》,甚至是十七年中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都不难发觉关于城市的书写。在这方面,以上海为中心的作家学者群体似乎有些自觉的意识,他们在关注从现代文学起步开始的“上海书写”。
提到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内容,不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是不可能的。这本书是文学与城市结合的佳作,这部文学作品完全就是旨在探究现代城市和城市中的现代人(虽然背景背设定在元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