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父亲认为他买下的农场上有座小山头,只因其无法搬动,农场主才会将场地低价卖给了他。这样的推理看似正确而极富逻辑性,但事实是什么呢?他所以为的小山头,其实不过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而已,掘地三英尺便可搬动。
在生活中,我们都避免不了这样的认为。急着要判定一切,仿佛那就是事实。比如,见到一位身材走样的十分严重的人便在心里对此人贴上了“肥胖”“不自律,没毅力”的标签。但他们通常却不愿去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有些肥胖不仅是种病,还可以遗传;有些人则是因为压力大而肥胖。对于吃胖的人而言,“食欲”二字根本不受他本人控制,更无关乎个人品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无论是林肯父亲还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我认为”仅仅是我认为。
“我认为”前提是一个“我”字,它代表一己之见,而每个人的修养,人生阅历各不相同,可见“我”是一个相对而言狭隘上的“我”。再者,“认为”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一定是全部事实。
以前,美国白种人认为他们血统高贵,歧视黑人。而这样的认为却是一种对于种族的偏见。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要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而他们也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教育,经济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这样偏见的认为导致黑人在肉体与心灵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导致种族关系持续恶化,社会撕裂日益严重。而事实上,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又有什么贵贱之分呢?我们来到世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以某一个标准去框定不同的人是不公平的,有时,甚至是对与他们的压迫与屠杀。生活中的我们,在看待一些人,一些事的时候,又是否能克服心里的偏见呢?
纪录片的截图我们的见解通常还暴露了我们的个人修养。一位网友爆料自己曾为好友介绍女朋友,而好友在见到女方的微信头像后却挥手拒绝了,原来女方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她戴着项链的自拍照,好友认为,女方爱炫耀,断言其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但他不知道的是,那条项链是女孩的奶奶去世前送给女孩的。现实总是这样,很多人习惯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凭借个人阅历肤浅地去评判他人,甚至妖魔化那些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但是这样往往无法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事实,就连我们自己也会在那愚昧无知的“认为”里将自己对他人的不尊重,对自己道德的缺陷暴露的一览无余。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壁纸“杯弓蛇影”的故事听起来荒唐,充满讥讽的味道。是啊,哪有人会把他所认为的事物不加检验地当做现实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然而,“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没有根据的认为,它的“事实”是荒诞的,而由事实确立的认识它又是否全部正确呢?它是否够格被我们断定那就是现实呢?余华曾说:“总有人妄图一叶知秋,但他们却忘了这只是个形容词”,一叶可知秋,一叶亦可障目。在我们天真地将我们说认为的当做是未知的事实时,那就不免要造人笑话了。
棕油
因为“我”的狭隘,“我认为”里充满偏见;因为“我”的狭隘,“我认为”中将“我”暴露地一览无遗;因为“认为”的局限,“我认为”之外藏起了事实。
如果,下次再说到“我认为”,那么我们认为的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