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海文荟语文园地
【作文指导】 写人要抓住特点

【作文指导】 写人要抓住特点

作者: 唯奇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10-15 22:08 被阅读0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

    【教学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众口同腔”。这样的作文,了无新意,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也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站立起来,走动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大家走出“大众化”、“概念化”、“脸谱化”人物描写的误区。

    二、片段赏析

    首先,请大家欣赏下列精彩片段,边读边想,为什么这些形象不但没有被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所淹没,反而愈发清晰,似珍珠般熠熠生辉呢?

    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红楼梦》

    孔乙己: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

    父亲:

    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三、指点迷津

    读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功深厚,都抓住了人物特征,或从外貌、或从语言、或从动作,或者几方面相结合对人物进行细细地描摹,善于把描写的笔触停放在某一点上精雕细琢,这一点就是细节描写,所以才塑造出这么多鲜活生动的形象。

    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挖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颗美丽珍珠呢?别急,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指点迷津”!只要用心听,我们一定能共同淘到许多亮闪闪的大珍珠!

    关于外貌描写:

    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们之处。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提醒:千万不好忽略眼睛的描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心理不同,那么眼神也各不相同,或者清澈明亮,或者饱经沧桑,或者写满期待,或者充满绝望……

    语言描写:

    俗话说:“言为心声”,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也一定是不相同的。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的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描写劳动人民,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自己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注意:描写语言要写清人物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要做到:

    1.准确、真实。

    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实事求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实际。在动词的运用上要揣摩、推敲,选择最恰当,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词语。

    2.对于连续性动作的描写,一定要先想到动作的先后顺序,除了写出做了什么,还要写出是怎么做的,在什么背景下做的?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度较大的。写自己的心理容易,写他人的心理难,通常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

    直接写:“他想”或者“他自言自语地说”“他默默的告诉自己”“他在心中发誓”……

    间接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内心隐藏着的微妙感情。

    四、小结归纳

    描写人物,一定要把握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异于常人之处,抓住最有特点的方面做细节描写,才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细心观察

    观察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谈举止、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筛选特征

    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

    捕捉瞬间

    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做细节描写。

    五、比一比

    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几个学生的习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病例1:“我爸爸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嘴巴大大的。”

    诊断:词汇贫乏。(呆板式)医治:多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病例2:“我爸爸四十多岁,明眸、皓齿,精神矍铄,身体丰满,力大如牛。”

    诊断:盲目追求华丽词藻,常会弄得词不达意。(拼凑式)医治:除了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词语外,还要记住鲁迅先生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病例3:“我的表弟真可爱,明亮的大眼睛,像苹果一样红的圆脸蛋。他一笑时,脸上还有两上小酒窝呢。”

    诊断:一描写小孩肖像,就用“像苹果一样红”来形容脸,就用“小酒窝”来标明特征,常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笑话。(脸谱式)医治:应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出“这个人物”与从不同的个性。

    病例4:“哥哥长得很胖,四肢粗大,肚子圆圆。”

    诊断: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描绘。(干瘪式)医治:可以选择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或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形象起来。

    病例5:“她,长头发,柳叶眉,高高的鼻子、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红底白花的衬衣,发亮的皮鞋,黑色的裤子,她就是我的老师。”

    诊断:生怕会漏掉什么没写上,以致从头写到脚。(罗列式)医治:写外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不是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因此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刻画。

    六、写作实践

    观察你生活中的一个人,抓住特征加以描写,完成一篇以记人为主的8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七、例文

    1.我的新同学——胖子

    姜堰四中 曹川

    古时候称有学问的人,总要加个“子”,比如山东曲阜的孔丘,人们就称他为孔子,还有庄子、老子、列子、孙子、韩非子,清一色全是了不起的人物。几千年过去了,如今,在我们班上,对能人的称呼中往往仍然有个“子”,比如李希杨被称为尖子,李雨石被称为才子,当然称呼中带“子”的并非仅限于能人,像薛寅,他就被称为“胖子”。

    “胖子”这个外号一开学时大家就叫开了,现在已开学了半个月了,大家叫得更琅琅上口了,薛寅也没办法,你想叫就叫吧。

    “胖子”最怕上的课就是体育课,每次慢跑,他总是跑两圈就不行了。但“胖子”会要点儿小聪明,他会从环形跑道的弯道处跑直线,侥幸的是,他那么大块头儿竟然不会让体育老师发现他的“偷工减料”。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天我们嘲笑他时,他竟这样说,“刚学的不用,差劲!”他说得那么兴致勃勃,居高临下,仿佛他是数学老师的得意门生,刚学的定理就能用到实践中去。其实我知道,他的数学差得要命,不仅是数学,语文、英语,作业也很少自己独立做。

    “哼!”每次谈到这个,他总要生气,“没有我的失败,哪会显出你们的成功!”

    于是到处是“七”声,有的是不满,多的是不屑,好像你薛寅就是保护神,没有你,我们个个都得捧零蛋!

    常常上自习课时,他小学时的“损友”会跑过来,把头伸进窗户,大笑着,放开嘹亮的嗓门儿,唱山歌似的喊道:

    “薛寅,出来玩啦!”

    “薛寅,请你去打游戏机啦!”

     ……

    “胖子”被“整”得哭笑不得,有几回我亲眼看见他受了老师的白眼。

    怎么办?他只好下课后,晃着拳头去找他那位“损友”,不料最后的结果却是——

    “薛寅偷游戏厅老板的黄色光碟啦!”

    于是,“胖子”被老师结结实实地骂了一顿。

    “胖子”是个乐天派,整天嘻嘻哈哈,不论是考试不及格还是被老师训斥,他都屁股一调又是—副笑脸。

    “男子汉,何苦在意那些不幸!”这是他的格言,自然,署名是薛寅,不过是否真是“胖子”提出的还令人怀疑。

    于是,我便问他名言的真正出处,没料他说版权所有者真的是薛寅。又说,既然此人早晚会成为世界名人,他的著作言论提前传出去又有何妨。

    瞧他说话的样子,似乎自己已经是世界名人了。说是世界名人倒不至于,校园名人却是不假,至少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开学时的那次考试是倒数第一。或许让他写一本《怎样考不及格而且回家能平安过关》的书倒是没有问题。不过以他的作文水平,能挤出300字的干巴巴的文章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听说“胖子”这些天正在减肥,看来他已下定决心要彻底告别“胖子”这个外号了。否则,将来真当上世界名人,填个人履历时写上“曾被称为‘胖子’”,岂不笑煞人也!

    【点评】

    在选材上,本文主要写了四件事:上体育课“偷工减料”、上自习课被人捉弄、考试不及格不以为然、遭老师训斥以“男子汉,何苦在意那些不幸”自嘲。看似信手拈来,很随意,但每一件事都突出了“胖子”与众不同的个性,没有闲笔。

    语言幽默、风趣,读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看到了一个“整天嘻嘻哈哈”,善于自嘲又不乏小聪明的“胖子”形象。文章的开头新颖别致,有点儿像相声中的“抖包袱”,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点评老师颜维奇)

    2.我的新老师——康师傅

    郑惠芳

    “全体都有,《童趣》,沈复,起!”噫,一听这熟悉的麻辣声音,我们就知道是康师傅来啦,都赶紧放下手里的事情,齐声朗读起来。

    康师傅总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我们”,以这样别具一格的方式开始上课。 康师傅其实不姓康,他的名字里有个“康”字,有同学私底下习惯叫他“康师傅”。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对老师的大大不敬,不,不是,这是特殊的褒奖,因为他们每叫一次,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不错,康师傅果然是康师傅,名不虚传,他精心给我们烹制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方便面大餐。

    记得,那一次,康师傅就煮了一碗经典红烧牛肉面,这是他教我们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铃声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窗外一个浑厚的声音乍然响起:“全体都有,《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起!”回过神来的我们,立刻翻书读课文。待我们读完后,康师傅未加评点,蓝色镜片后仍然犀利的目光扫了我们一眼,接着教我们朗读技巧,画停顿(/)与重读(·)。他怕刚入初中的我们不习惯,读一句让我们画一句。“‘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又一次次’,‘又’,重读。”全班哄堂大笑,有的同学悄声议论,“又一次次‘中毒’,哈哈,看来已经中毒太深,恐怕是病入膏肓啦。”听到这种异样的声音,如果是我,肯定会终止上课,声色俱厉,杀鸡儆猴,但是,我们的康师傅,没有,他只是侧目,微笑着继续上课。

    在教我们朗读课文时,康师傅那高亢的声音充沛的情感,又一次使一直习惯唱读的我们大笑不已,有同学认为他的语气很奇怪,极可笑。换了是我,脾气再好,也会断喝一句“忍耐是有限度的!”可是,康师傅,脸上并没有由晴转阴。

    当讲解到“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康师傅为了我们更形象的理解,寥寥几笔,在黑板上勾了幅示意图:一个小人儿,站在山顶,极目之处,莽莽群山;小人儿夸张地垂头丧气,泪水涟涟。画得虽不太像,但足以让我们理解那种极度希望又极度失望后的沮丧心情。有的同学窃窃私语,“哇,真丑。丑得够味哈。”我偷偷咋舌,这回准会来个川剧《变脸》了,但是,我们康师傅的天,依然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康师傅不愧是烹调面品好手,课内,红烧牛肉面活色生香,让人麻辣之后唏嘘不已;课外,香菇牛肉面清芬四溢,闻之垂涎欲滴。这不,开学没几天,他就让每位同学弄一个笔记本,编好目录,做摘抄笔记。瞧,这会又在张贴栏贴上《世界文学名著100部目录》,让我们照单阅读,说要竞赛一次。刚才,讲课间隙他还说,晴日里,他不会让我们局促一室之内,要带我们领略故乡层林尽染的秋……

    这就是,我的新老师——康师傅,总是不断创新的康师傅。顺便,让我悄悄的告诉你,康师傅又有新品上市了,是什么?哈哈哈哈,到时候你就知道啦。

    【点评】

    文中的康师傅确实与众不同:“康师傅”的称呼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学们与老师亲密无间的关系;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我们领略了“康师傅”精妙的教学艺术;课文讲解中的图画,我们叹服“康师傅”对教材独到的处理;做摘抄笔记、阅读竞赛、领略故乡层林尽染的秋,我们不得不钦佩“康师傅”的不断创新……读这样的“康师傅”,难道不是在品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吗?

    (点评老师颜维奇)

    3.这样的人,让我难忘

    包佳鹭

    电梯正要开门,空中抛来一道尖细的嗓音——“啊呀,小姑娘,你家人住院这里是吧?帮我拿一下。”一只手强硬地把一只热水瓶塞到我手里,“对了,我在五楼……”下一瞬,那道大红大绿的身影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句道谢也没有。(简洁、有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抛”字极富表现力,人物也似从天而降,极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人是谁?)

    这是我第二次看见她。(独立成段好。第二次见面就留有深刻印象,此人是个有故事的人。)

    平日里健朗的爷爷突发心肌梗塞住了院,却一直没能好,于是,这家医院成了我每天放学的必经之处。爷爷的病房在五楼,是许多病重的患者不能马上痊愈而搬进的“重症层”。我就这样遇到了她。

    她喜欢大着嗓门与别人聊天,也是这层楼中说话最刻薄的人。一次在走廊,一个小孩子到处乱跑,把刚拖好的地弄脏。若在平时,大家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患者家属嘛。可偏不巧,碰上了她:“家里人都快死了,还有心情在这里耍!”小孩“哇”地一声被吓哭了,她却仍旧大着嗓门与别人聊天,头也不低一下。她的性格、行为,甚至说话的样子一直为院里的人所唾弃,我也极力避免与她相遇,心里将她早归入了“下等人”行列。

    可我越躲着她,越能碰着她——这不,我又得上楼给她送那只被她随手扔下的热水瓶。瓶身是张牙舞爪的红色,亦如她本人。门关着,里面传出她惯有的(声音是人物的一大特色,表明人物向来如此,与前后文形成呼应,丰盈人物形象。)尖细又高大的嗓音——她在自言自语。声音之大,以至于我敲了数次门都无人应答。我索性耐着性子,听她在说些什么:“老头子,是不是要尿尿?……老头子,你看,这个水瓶好看不?咱们当年结婚就是这个颜色,你还记不记得?……老头子,你怎么不理我啦,看我,看我……”我将热水瓶轻轻放在病房外,悄悄离开了。(小小的举动,透露了小作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由此转变。)

    后来听说,她和老伴也曾有一个儿子。但在儿子到外地工作后不久,就失去了音讯。老伴又因一场车祸生活不能自理。原本生活无忧的她,只得干起医院的杂物护工来支撑生活。老伴儿车祸耳聋后,眼睛也只能看到红黄绿几种鲜艳的颜色。她说话声音大,喜欢穿亮色土气的衣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为的是让老伴不那么孤单。(简洁、清晰,并有效地解开了之前的悬念。)

    渐渐地,她那独特的声线在我眼中不再是厌恶的代表,而成我的一剂“安心药”。若一天听不到她的声音,我仿佛也安不下心来。尽管她的举止有些粗鲁,却给病怏怏的五层增添了些许活力。

    爷爷的病似乎略有好转,听医生说,下个月就可以出院了。她和老伴也即将“出院”——老头子的病情恶化,要转送到大医院去。他们走的那天,没有一个人来送。她自顾自地摇着老伴的轮椅,那背影看起来有些无助,却格外坚毅。不知怎么,我看得有些心酸,便上前打个招呼:“奶奶——”话没出口,就被她打断了:“我知道你们讨厌我,说我没文化,自私,可我没办法……我老伴视力衰退,耳朵也不行,我大声说话,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就是为了让他知道我在他身边……我不在,他会怕……只要能让他好好地活下去,我哪怕做一个万人嫌……”她悄悄地擦了擦眼角,不再说话,转身回去了,只留下我愣在原地。(此段内容的叙述,让读者认识到了一个更加丰盈的中年妇女形象,在粗俗的背后,是令人心酸的不易,流露同情之时,亦产生敬意。“愣在原地”,此时无声胜有声,小作者情感的波澜尽在不言中,也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从那以后,我经常不自觉想起那道穿过走廊身影,大惊小怪地叫一声“啊呀”。无论如何,都无法忘却这个平凡的女子,用并不有力的手支撑起生活的一片天,顽强地与孤独对抗。(呼应前文,水到渠成,点题,升华主旨。)

     

    4.卖面条的奶奶

    崔智灿

    早晨,喜欢吃面的我吸溜完一大碗面条,咂咂嘴余味犹存,这让我想起原来家乡那位卖面条的老奶奶。

    老奶奶的面条摊位于小区的西南角,倚靠着一棵大树,一年四季,从没变过。没有生意时,她便与几个老相识在阳光下聊聊天,十分惬意。

    老奶奶那儿不但有普普通通的龙须面,还有一种,也是我最爱的,圆柱长条形的面条,十分筋道,拌点儿佐料,吃起来更香。每次去她那儿买面,老奶奶总会迎上来:“哟,这不是灿灿嘛,又长高长帅了,今天要称几块钱?”当我报出要称几块钱时,她总是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像一朵菊花,在她的脸上绽放开来,使人感到亲切、和蔼,我心里亲切地称她“面条奶奶”。

    面条奶奶在卖面条时总会先把电子秤上龙须面的单价摁成圆柱面的单价,每摁一次数字,她都稍稍停顿一下,皱着眉头看一眼数字,确认后才继续摁下一个数字。她是不是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我常这样想着。摁完后,只见她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抓起一把洁白的布满面粉香味的面条,轻轻地放在电子秤上,眼睛眯成一条缝,专注地看着电子秤上那不断跳动的数字。那些调皮的数字,仿佛在考验她的耐心,可她总是有条不紊地、有耐心地等待着示数的稳定,不急不躁。

    那次,我又去买龙须面。“嗯,三块钱正好,再给你拿点龙须面。”说着她又随手拿起一把龙须面,郑重地塞进袋子里。“你们现在小孩太苦了,不多吃点儿怎么行?”我拎着袋子,向奶奶告别,走到半路时,感觉口袋鼓鼓的,手往袋里一摸:不好!买了面条还没有付钱给老奶奶。我一路小跑,看见老奶奶正准备收摊,连忙跑过去,把钱给她。“你要是不给我还真把这事儿给忘了。没事,你下次来一起还也没关系,你这娃娃乖着呢。”

    “老奶奶,再见!”在路灯地映衬下,她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宽阔的马路使她的背影越发显得单薄。我望着她佝偻着背,推着三轮车,渐渐消失在街道的尽头。不由得心生敬佩:乐观、细致如她,面条奶奶!

    5.不期而遇的温暖

    张紫珏

    微雨江南,凉风吹起我烂漫的情怀。我走在白墙黑瓦的的古巷中。

    早春,天气还透着些许凉意,我快步向前走去,无暇欣赏巷间美景,只寻一口茶来温暖我心。

    终于到了茶馆。“一杯杭白菊。”我不愿多说,坐在靠门的位置,看着门外景色。

    “你的茶。”耳畔传来苍凉低沉的声音,似出鞘的利剑斩断了我绵长的思绪,我不禁一颤,目光转向送茶之人。干枯瘦削的脸,蓬乱的头发,浑浊发黄的眼珠,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更加寒冷。

    我回过神来,看向桌上的茶。是令人失望的淡黄色液体。我皱了下眉头,叹了口气后又望向窗外多情的雨,本是细雨微微、轻风微微,再有,也应是如花似玉的娇媚姑娘,哼着江南小调亦或是仗剑走天涯的大侠,站在桥上,任细雨浸湿衣衫,再或者,是倚着红木门、站在柳条下的诗人轻吟着新作的诗句。再怎么,也不该出现一个冷漠的老朽,破坏我的兴致!

    想到这里,我紧握茶杯,准备一饮而尽。

    忽然,“孩子,你可否懂茶?”老人对我说,接着又说“这茶啊,讲究的不仅是茶的味甘或味苦,色浓或淡又或气味的不露锋芒或香飘十里,更重要的是泡茶之人在茶中以心传递的那份感怀。这杭白菊啊,浮浮沉沉数次,最终才会展现她独一无二的芳香与味道。人生也正如这茶,即便失落挫败、举步难艰,只要心中宁静不染,有执着不变、使人振奋鼓舞的理想并为之付以日复一日的努力,最终终会有一天,会柳暗花明,浮出水面啊!”

    我吸吸鼻子,对上老人的目光,坚定而又温暖的目光,老人接着说道:“枯燥的生活中,也许不尽人意,也许处于低谷,也许路程艰苦,也许毫无波澜,我希望你重整旗鼓,奋力前行!”

    我慢慢地回过神来,再次对上老人的目光,那眼睛分明充满了温暖。我沉浸在温暖中,许久许久。

    我喝下茶。刚刚好的温暖拥抱着我,我笑着,那温暖融入我的笑,我的心,我的血液中,伴随我,鼓舞我,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老人就似那淡茶,貌平却温暖贴心。

    我谢过老人,走出门,漫步在古巷中,轻嗅一朵花的香,轻抚一株草的绿,轻吻一缕风的柔,轻听一只鸟的梦,轻诵一首诗的韵,轻吟一曲调的美,我沉浸在这不期而遇的温暖里,这温暖停止了时光,斑驳了流年,我不觉放慢脚步,享受着当下的美好,更期待下次与你,不期而遇的温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文指导】 写人要抓住特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qa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