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智者说过,那些说能给你解决方案的,基本上都是骗子。所以今天只有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这些体会,是我一直反思我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曾经在25岁成为拟上市公司的销售总监,曾经辗转了七八个行业,最终落脚于金融行业。我当时其中两个下属如今分别做到了国企和民企的副总裁和副总经理,这些都让我有很深的体会。今天晚上除了一些心得分享,还会尽可能分享一些八卦给大家,也欢迎大家把自己的八卦拿出来分享,因为我坚信,一个人最终能够受到启发的,绝对不是道理,而是故事。
今天的分享主要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对三种积极人生态度(或者说职业态度)的认识。现在不流行说职业规划了,流行说生涯规划。
第二部分是分享我个人领悟的一个职业技巧。因为总得说点方法啊,这部分八卦比较多,大家耐心等待。
先和大家分享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三种都很不错的但还是有差异(只谈积极的,消极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第一类人生态度是有一个特别清晰和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坚信活在世上一定要做一件比较伟大的事情,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寻找并且实现它。这类人不在少数,比如说马云,20多岁的时候就明确了未来要从事互联网行业;比如说史蒂夫霍金,大学的时候立志要做物理学家;比如说比尔盖茨,也是读大学的时候立志要让世界上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一台电脑......
第二类人生态度是不断设立短期目标。比如说今天我在岗位上从事这方面工作,职位和薪水多少,那我自己设立的目标就是在下一阶段(短期的),我的工作内容要有什么变化,职位和薪水要有哪些提高,等等等。
第三类人生态度是活在当下,并且观望机会。他们会努力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好,做到优秀,同时保持一定嗅觉,发觉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这三类没有什么好坏的,职业上也都是在精进。
比尔盖茨年轻时在学校的电脑房详细来看,第一类人,通常是哪些人呢?一种人对某些事物有狂热的爱好,比如说史蒂夫霍金,我就是喜欢物理;比如说贝多芬,我就是喜欢音乐;我就是舒尔茨(星巴克创始人),我就是喜欢咖啡,我这辈子就干上了。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较高的眼界,能够顾预见未来的大趋势在哪里。比如说比尔盖茨,高中的时候精通编程(当时他为学校开发了一款编排座位的软件,结果是他能够在每次换座位的时候都和美女坐在一起)。盖茨大学时对电脑的认识就超过当时的绝大部分人,所以他坚信未来个人电脑会普及。再比如说马云,他在年轻时,通过交流以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判断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是电子商务时代。案例太多了,所以他们就一路走到现在。很多伟大的人物,大多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这一生,都为了这个目标奋斗,用罗辑思维罗振宇的话说:“去他妈的全面、功底、很扎实,屌丝时代讲究的是:单点、聚焦、死命磕。”这些人为了一个目标死命磕了一辈子,达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这种策略的好处是,一旦你想清楚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想要什么,世界道路也就清晰了。但是有前提,你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因为世界前进的齿轮在每个节点的发展都只有一种可能。
大部分人实际都看不准,或者看准了,却踩不到那个点,过早或者过完都会遗憾终生。比如说,早50年你就预测智能手机会火,那你这辈子的努力都会因为各种外部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做不成智能手机。打个世俗的比方,十几年前大家都认为公务员比较好、当老师比较好,至少在当时环境下采集的信息范围内,我们认为这种人生目标还是可取的。于是很多优秀的孩子希望为组织服务终身,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但现在的事实是,公务员和教师收入越来越低,福利越来越差,连所谓的稳定也不存在了。
八卦一个例子,我最近在北方考察一个政府项目,当地政府的领导吃饭和我聊天。上级政府调查小组不久前通过电话暗访,听到电话那头传来音乐声,二话不说一个电话给他们领导要求马上把那人解职。我在想,如果那个人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公务员,而且岁数也不小了,现在解职后落到社会上,还能做什么呢?这辈子不就废了么?所以时代在变化,有可能我们当时对人生的定位都会因为与时代发生偏差而让人生充满些许遗憾。
第二种人生呢,回忆一下,就是不断设立短期目标。今天做100万业绩,明天争取做200万,后天争取当领导,然后开个公司。这种方法好处是,你很容易找到不断前进的方法,享受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快感。但是会有一定的受限,这种持续的快感让你不大会去触碰你自己的人生最终目标,始终处于比较之中,这种设立目标的方式都是单维度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从圆心出发,下一个目标是往外扩散一点,然后再扩散,最终的结果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逐渐远离圆心,这很好,大家都为你喝彩,但是我们内心真正的目标其实一直是在某个方向,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的东西。我们不断的往圆外扩散,并不表示我们离那个方向越来越近,往往在不断的攀升过程中,旁人都羡慕你,而你越来越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了,这就是所谓的“职场上的困惑”,很多大佬们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过的更加痛苦,没有幸福感的原因。
第三种人,不计较眼前的事,不太过于给自己设立下一步的人生规划。先把手上活干到出色,然后到了下一阶段后再分析当时的环境,并做最优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人生始终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下,因为把当下的事情干好本身就是充满快感的,也没有太多目标让自己充满压力,所以有机会感受和触碰内心真正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你始终在做好自己,目光是对着自己的,没有太多外界干扰,所以内心比较坦然。你会清楚自己每走的一步都是自己认可自己的,都是想要的。不足之处呢?在你还没有走到你有一定成就的时候,别人会觉得你没什么目标感,你短期内未必会获得很多外界认可,可能给你的机会也会少一些。
这三种方式,没有好坏,大家都看过《权力的游戏》吧,我最大的感触是,每一种选择都是两难的,你选择收获一些成就,必定要冒些险,并放弃一些东西。上面是我的心得,理论比较多。
下面讲讲我自己的一个职业方法论,供大家参考,我自己取名为《职业降级论》
我的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是和政府打交道,和政府里面的各个人物都有接触,和文员打过交道,偶尔也会和市长吃饭。坦白说,我一直认为政府里面工作的那些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我非常佩服。除去个案,大部分都具有如下特点:
1、自身学历高
2、外形俊朗
3、表达能力强
4、处理问题效率特别高等等
我也接触不少企业,总体而言,我认为现在政府体系中的精英比例不比社会上的少,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去的,干的又是让父母感觉光宗耀祖的活。但是除去那些外界光环外,实际上他们每天做的就是不断沉浸在浩瀚的文山会海中、整理材料、到各个办公室汇报。几年之后,除了磨练一身到处逢源的能力外,个人能力没太多提高。坐在那个位置上结交的很多人往往是在结交你背后的权力,一旦离开了权力,那就什么都不是了。因此我常想,这些当时的精英们,通过日复一日的毫无价值的工作磨练后,如果到了社会上,还有什么生存能力呢?说白了,他们这一生,最后能做的只有紧紧抱住组织这个大腿。如果这里有公务员朋友,我先向您道个歉哈。
再来八卦一下我以前一个同事,他是我一个好朋友,那是都在500强工作,你懂得。等级制度是有的,那哥们学历低一些,学校差一些,所以收入低,干的都是没含金量的活,获得憋屈。一怒之下辞职了,干嘛呢?也没想那么多,在学校门口租了几平方米铺子卖饰品。我当时特佩服他,好歹人也是大学生,我们这几个哥们拿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收入、吹空调,那哥们风餐露宿的,每年累死累活就10万块。要说开店也有门道,人家在小店里搞个黑板让人涂鸦,小伙斯文和女孩子打成一片,知道了许多女孩子的需求,不断改良,三四年时间摸到了门道,这两年开始涉及化妆品开发、母婴用品代理、创业用品设计和销售,自己经营也很努力,反复实践管理和销售那套理论,懂得放权,现在每年差不多被动收入几百万,财务早就自由了,我那些朋友们呢,还是十几万几十万的收入,吹着空调。
所以很多朋友一直追求高大上的工作,希望进入一个好的组织。我是学金融的,读过MBA,我们这一行,你进投行,银行,券商,你就是牛逼。身边要是一个朋友说进高盛或者摩根斯坦利了,掌管着十几亿资金了,就好像明星一般了。现实是,进这些单位,难度非常大,除了良好的学历背景外,还需要你有各类证书、形象、谈吐都有要求,但是进去呢,举个例子,你在投行,干的其实就是复印、跑腿的工作。
最终会发现,你千辛万苦考了一个很牛逼的大学和很多牛逼证书,其实是用硬件和软件换来组织给你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你从消费者那里获得认可的回报。不知道在场朋友是否了解,最近保代证书被取消了,当年这张证书非常牛逼,能带来一年几百万的收入,考试难度相当大。组织说取消就取消。所以我一直强调,组织是随时会背叛你的,但是你如果在工作中学会和消费者打交道,消费者不会背叛你的。
所以,所谓职业降级论,是指要扒开自己的各种显眼的外在条件,认清自己到底要什么,有些道路很光鲜,大家都拼命往里面挤,是否真的是一条对自己很好的路吗?最终挤上这条路,除了外界对你的认可之外,是否真的是内心所需?看起来很牛逼的路,大家都看得到,大家都想走,一定很拥挤,凭什么能够打败和你同行的大部分人?
我一直很佩服58同城姚金波说的那句话,人家问他,58同城貌似没什么壁垒,那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姚金波说,“我们不做那些大家都看好的项目,因为我们不确定能胜过他们,我们做那些高大上公司看不上的傻、苦、类、脏的活。”我的理解是,那些看似光鲜的阳光大道上,早有无数高富帅和白富美在那里了,我们有幸挤上那条路,还能有幸赢得过一样拼命的高富帅和白富美们么?
大家都知道一生大概有七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其中只有三次是在职场中。抓住这三次中的一次,就能改变自己了。如果你在一个巨牛的处于鼎盛时期的组织中和一群巨牛的人一起干活,你如何确定能够获得组织对你的青睐和给你机会呢。想当年,高富帅们都去微软了,矮矬穷门都流落到了阿里巴巴,十年过去了,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李嘉诚说,“做生意很简单,只要加减乘除就可以了。”这话我觉的很高明,就是说你需要的启示不是你身上各种光环,比如说名校各类证书,而需要关注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郭敬明的身高一直让人尴尬大家有机会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你只有高中学历,长得和马云一样丑,史玉柱一样木讷,郭敬明一样矮(其实他们都是我的榜样),你选择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因为你肯定找不到工作嘛,组织不认可你,不接纳你,所以你只有关注那些真真切切的东西消费者不管你长得丑,木讷,矮或者学历低,只要你有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能为此埋单。
所以,抛开别人对自己的期许,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放下那些外在的东西,你会走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最后八卦一个例子吧,我身边的偶像,一个80后尾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名校毕业,在500强做企业战略,刚毕业一年收入上20万。干了半年不到,她感觉自己在组织里也就是一个螺丝钉,虽然干了半年,但是真正学到知识也就一个月不到,其他时间都是浪费的,她坚信未来一定要走自己做品牌设计的梦想。目前的工作无法满足,于是毅然裸辞。短暂调整后,帮一个民营企业做新产品推广,月薪2000元,工作几个月,掌握了品牌设计与推广的门路,跳槽到一家纺织用品公司做销售,积累了丰富的下游客户群体。最后去了一家民营企业负责文化建设对公司经营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三段经历用了她一年多的时间,然后,她就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目前已经募资到B轮,准备上市中,过上了她想过的生活。其实这段我认为精彩的经历,只有短暂的四年不到。她告诉我,今天取得的成就,大家都很羡慕,当时做这些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屈就自己选择小公司呢?这个女孩子和我说,其实在中国创业,比很多人说的要简单,但是你要放下一些东西。
只有故事,从来没有的道理,所以今天的结尾我就说这个故事吧,没有道理。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成长,也迫切想听听大家的故事。
备注:
这是我2014年12月在六度社交圈分享的论点,当时成为六度社交圈最火的一场分享,现分享给大家。
惜独
20181104
喜欢我,请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