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一)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一)

作者: 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 | 来源:发表于2021-02-11 21:13 被阅读0次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摘抄】

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从易学象形思维上看是阴阳相济、温暖滋养的状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古代人的伦理观念。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境界,意指人性的光辉、高尚、博大。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境界要自我内外兼修,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我约束修正、克明峻德,提高内在修养;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行为举止符合礼制就呈现出仁的内涵,也就获得天下人认同。至于具体如何达到礼,孔子认为看、听、言、行四个方面去做,也就是按礼制规定要求来约束自己行为。但从社会价值看,礼是交际行为规范,封建社会中更多的体现出尊卑等级、长幼秩序、交往形式等方面内涵,与人性内在的仁并非决定性表里关系。仁更重要表现在人生有博大光辉的天地养育万物之德行,有超越私我造福苍生的精神情怀,仁人必为志士,要达到仁的境界应当做到明志行德,而非克己复礼。

【感悟】

内仁外礼,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实践,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vr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