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是危言耸听
亚马逊,可以根据你的购买或浏览行为,精准为你推荐你需要的图书;今日头条,可以根据你的点击与互动习惯,投你所好推送你感兴趣的信息;淘宝网,可以根据你的购物车数据,判断出你将是哪类商品的潜在客户;而脸书网,甚至能根据你的网络行为,刻画出你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点,以致于判断出你将在大选之中,为谁打勾。
还有,大数据可以根据你购买了尿布、奶粉、婴儿辅食,为你推荐一款有关婴儿医疗和儿童教育的险种;也可以根据你所下的网约车、住店、电影院线单据,推测出她可能是你的情人;更可怕的是,可以根据你操作物联网的动作频次,判定出让哪一个电器开关失灵,会导致你勃然大怒,进而干掉自己……
而这一切,不需要你说任何话。好像,只有数据才最懂你!
如果我不说自己是一名数据分析师,你可能会误以为我是研究国学,或者先秦历史的,其实后者只是业务爱好。
总有一双眼睛盯着我你越爱她,她越爱你
3月中旬,简书关闭首页专题,“发现页”稿件由原来的人工审核,转变为基于“内容智能分发”机制的智能推送模式。很多简友感叹道,简书的首页“干净”多了。
其实,不是之前专题编辑的水平问题,只是他们辛苦推荐的文章,不符合你的胃口。而现在你的感叹,也只是因为平台上了一道你感兴趣的菜,而已。
几天前,一位简友私信我:“请问,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推荐机制?”
我随即回复:“一是平台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推荐文章。二是根据读者的喜好,决定是否扩大推荐范围。”读者的喜好,来源于你的作品质量以及和读者的互动关系。
当然,这只是我根据个人经验,判断出来的。我不是简书的运营人员,也不是他的员工。我只是想用一两句话,简明扼要的为简友解答疑问。
其实,“内容智能分发”逻辑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无法用一篇万字言来阐述清楚。
3月24日,我受官方委托,组织、策划了一次简书的线下活动,发现到场的近30名简友,大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今天的简书,与十天前的简书,到底完成了一次什么样的转变?今后应该如何“玩儿”它?
当时,我说:“现在的简书,说形象点的话,就是完成了一次由‘我是你叔’到‘我是你妈’的转变。”
以简书首页为例,之前是人工审核,现在是智能分发。之前,简书与你我,就像“叔叔”与你我,他看似熟悉我们,而又不甚了解我们,他本应疼爱我们,却又保持一种霸气与权威——我说了算——这里面或多或少缺少了温暖。
而如今的首页,就不一样了。冰冷的数据背后,是运算、是智能、是温度。她不仅仅知道我需要什么,而且还有这么一个规律:“你越爱她,她越爱你;你越懂她,她越懂你。”
最重要的一点是,平台可以根据我们的喜好,预判到我们下一秒想的什么,进而给了我们想要的。甚至还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
比如,你喜欢西方哲学,好吧,我给你推送西方哲学的信息,但我又想让你喜欢上中国哲学思想,进而我又想让你慢慢喜欢上国学文化。我只需要在推送西方哲学信息的时候,同时推送中国国学方面的信息,进而推送国学信息。
这一点,相信我,简书能做得到。
此时,他已经不是之前那位只具有权威和霸气的“叔叔”了,此时他,正站在平台之后窃窃发笑:我是你妈——我了解你,我不但能给予你想要的,我还能让你接受原本不想要的。
写作是一种情趣今后一段时间的十种玩法
那么,既然简书已经连“性别”都换了,面对“作者比读者还多”(这不是我说的,观点无数据支撑)的互联网创作平台,我们又该如何“玩儿”它呢?先把十种玩法说于简友听,最后一句给简叔。
网友评论
最近也是有事情处理,都好久没有写简评了,挺抱歉的。“简评一篇好作品”专题,这个是真心值得推广的,不像其他收录好文章的专题一样,只是好文章。这个专题,更多的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上的共鸣,更能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粘性增大。
简友任真,那篇文章我看了,原来是要建个“跟着伯乐游简书”的专题。作为我来讲,是非常支持的,就像我那《赠简友》系列里的朋友专题一样,更能让简友们感觉到温暖。到时候一定得关注,去打个助攻。
关于简书,我是想交一帮真正的朋友,能一起去做一件他人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我并不在乎结果会怎样,哪怕它最后不了了之,但我能获得真正的朋友。在这个道路上,真的遇到了好多朋友,有选择默默支持的,有指正出错误的,有思想上引起共鸣的,还有真心在乎的。
貌似我的评论跑偏了,但又不是那么偏。都是因简书相识,因简书有了很多故事的。写下了些感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