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案例》深度解读之——真实的妈妈远胜完美的妈妈
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第二集深度解读(一)

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第二集深度解读(一)

作者: ff3b5c637158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21:52 被阅读8次

    原创: 姚一敏 内家心理学 2017-05-26

    注:《镜子》是一部反应亲子问题的记录片,我们【内家心理学训练小组】也组织了一场学习讨论。纪录片本身存在的意义不否定,我们更多的,是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去看,这些孩子,和其背后的家庭,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片中心理机构的做法,哪些可取?哪些是有偏颇的?

     全片共三集,本文是第二集的内容解读,包含了夏阳和家明,问题的完整剖析和解决方案。(上网搜索“亲子纪录片《镜子》”即可观看完整视频。)

    《镜子》第二集

     (以下文字部分,无特别注明的,均为一敏老师讲解。)

    (参加课程前,家明父母在家里讨论)

    家明妈妈:“他们说如果不去参加这个家长学堂,小孩的状况还会严重,太夸张了吧?”

    家明爸爸:“不可能的事情,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个”

    看到没?家长是“我根本就不相信”,首先,这种孩子我根本就不会接,因为家长不信,我们就帮不到,这种个案,先不接,让他们的孩子继续折腾他们,等哪天,他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你再来找我。

    当然,我会提前把这些都铺垫好,我说不接,不是干脆利落的把它掐断掉,我会告诉他,孩子下一步会怎样,再下一步会怎样,再再下一步会怎样,告诉他,等以后孩子闹的你实在受不了的时候,说不想活的时候,你再来找我。我们说的不接,不是简单粗暴的断掉。主要是,你不信我,我怎么能帮到你?你不相信,你把孩子送过来,希望我来改变孩子?做不到啊。

    如果我去做的话,我会先去收集一系列的样本,这种家庭跟孩子的样本,孩子怎么一步步变成这样。这些家长找我之前,我会先让他们把这些样本都看过,看之后,你觉得能帮到你,你就来,不能帮到你,你就不要来

    这些家长来之前,脑袋是空的,是没概念的,还是在原来的观念里,所以,一上来,你就给他们讲一番大道理,入不了心啊。

    (老师调家长们的想法,部分对话)

    机构老师: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家长(爸爸):主要是早恋的问题

    机构老师:你觉得是早恋的问题?我不这么认为....

    家长(爸爸):……我到现在还怀疑,他是不是骗你们的,他说的不是实话。

    家长(妈妈):我也觉得他是骗你们的。

    你看,要废多少时间调家长们的想法!并且这种调法,很难见效。他们认为孩子骗你,他们坚定的认同他们这套思想,你坚定的认为他们是错的。两方都坚定的认为对方都是错的,在对抗。

    张钊:“他们觉得我不敢干的事,我基本高二下学期干了个遍,……他们只要说一次这句话,说‘你让他跳下去,你看他敢吗?’我就想:‘我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你看,这句话有多伤他?这样下去,最终会把他逼上绝路。孩子肯定是不想死,但你真的说“你不敢跳,你就不敢跳!”,孩子回应就是很憋屈,这是生死线,难道孩子真的为和你赌一口气就去死吗?

    所以,孩子是很憋屈的。

    其实,小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描述是准确的。但父母就觉得你有问题,你不该这样。父母会先天的认为孩子的问题是什么什么产生的,这才是最可怕的

    (以下,包含厦阳和家明问题的深度剖析)


    夏阳的问题,按视频里的这个调法,不合适。

    25岁的人,让他爸妈来上父母学堂,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能帮到他吗?第一个,孩子25岁,已是成年人了;第二个,他们没钱;第三,他们也没精力做这些,这父母还有精力回家和孩子建立了解、建立沟通、建立这一切吗?父母还有时间慢慢学习吗?没有啊。

     这种个案的咨询,只能用最短平快的方式来处理,这样处理绝对不合适!这样处理,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都是他们的原因,要让父母怎么办啊,他们要不要活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孩子为什么上网?为什么不肯上班?这个根结没找出来,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无效的。后来的去上班,是头脑的说服,没用啊。

    就像这边也有过这类个案过来咨询,我先处理他们最迫切的问题,不处理说什么都是你心理的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这个那个的原因,这些我一个都不处理,叫他们回家先好好赚钱,并且我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好好赚钱,好好赚钱之后他们有什么出路,他们家庭会怎样变化,他们其他的追求都开始有可能了。

    先告诉他们立刻做就立刻有效的途径,让他们先做,而不是用一些正确的、高大上的道理,告诉你,你应该这么做。夏阳的父母,他们耗的起码?连这个学费他们都得东拼西凑。

    他为什么上网?为什么网瘾?为什么不去打工?一个成年人,25岁的人,这个问题不去解决的话,你怎么回去打工都是无效的。到25岁才不去打工,如果只是解决这一个点的问题的话,不难解决。因为对方是愿意改变的,解决一个点的话,真不难的。

    夏阳爸爸:“我是农村的,孩子小的时候离开了他们,就是你们谈到的留守儿童状态,那我是没有办法啊,像他们都是有工作单位的、有技术的、有职称的,他们家庭教育模式应该是很好的,比起我们来那简直是不可想象,我要是有他们那样一种地位,我也能做到,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也是成了这个样子?”

    这段话很有控诉作用哈。

    就像我之前在《咨询师札记》中写的,很多人是父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父母在身边,孩子的心灵是沙漠、是干枯的,是没办法和父母有效沟通的。对不对?问题的根源在那里,不是在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这个父亲不理解,还真的可以理解。

    这声音、语调,是非常标准的心理咨询师的声音,好像很温和,很温柔,很善良,很能理解人,但这种声音是没有力度的!

    因为我们现在教的是解决问题,问题往往产生于冲突,产生于对冲突的回避,所以,解决问题一定不能回避冲突,明白吗?为什么有些人会弱弱的?有些人会很温和,看起来温文尔雅,然后什么问题都不解决?其实,他是回避冲突。当一个人不回避冲突,他内心的力量一定会出来

    这种情况下,这样讲话,这种语气语调,跟这些家长讲道理,能入他们的心吗?

    你看这些人坐的姿势,一堆人这么坐着,脑袋这样偏着,无精打采的,就是“你讲你的,我想我的”,这个老师根本镇不住这个场。头脑的交流,没用啊!

    这种语调,是来煽情的,是清风拂过心坎,是哭过之后,你觉得这老师好理解我……

    我不否认,他真的很善良。这里面家长也不多,20个人左右,20个人的场是不可以这样讲课的,且只有6天时间,你必须控场。

    (老师和家明家长的一段对话)

    家长:如果我的生命还有10分钟,我会和儿子说…………

    老师:我可以给你一句话:死不悔改!

    家长们:(哈哈哈哈笑)

    老师:……你过得累不累啊?回答我,累不累?

    家长:累,累

    老师:是不是很累?

    家长:很累,谈不上,加一句话,比较充实,呵呵。

    老师:你的这个充实,是因为你习惯了一直在拉磨,停不下来,一头驴啊……

    老师直接把家长比喻成驴,这很危险,家长是不跟你计较,一旦家长和你计较起来,老师就下不了台了。

    (家明爸爸讲他过往的苦,过往喝不上牛奶,穿不上皮鞋等生活的苦)

    所以,你看哈,当这个家长说出这一段话的时候,若要回应他这一段话,怎么回应?

    理解他,“对,你以前是这么苦,一双皮鞋都没有,你用这样的信念,创造了今天的生活,你真的不容易,你真的很棒!因为过往的你太苦太苦了,所以,你需要这样拼搏”。先回应,先跟后带嘛。

    然后就回应“那你的儿子,家明,他能感受到你的这种感受吗?他能感受到你的这种苦吗?他能感受到你的不容易吗?他能感受到你没有牛奶喝的日子吗?他不能啊。当他不能感受你的不容易、你的苦的时候,他努力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先同理之后,再替换,他会比较有感觉。

    然后,“当时你那么苦、那么累、那么不容易的时候,你希不希望有人能理解你?希望不希望有人能同理你?能停下来听你说说话?”,他肯定说“希望啊,想啊,但是,没人能停下来听我说说话”。

    这时候,我说“家明现在心里的苦,不亚于你当年的苦,他的苦不是物质上的苦,是精神层面的苦,他的苦,是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懂他。你当年的苦,是因为物质上....同样,家明也在苦。那你能不能停下脚步, 来倾听家明的心声,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在你的世界里面,你认为人生只有这一条路,因为你太苦了,你透过自己的奋斗、透过自己在社会上拼搏,甚至你也是透过高考之后,你自己翻身了,所以,你也会把你的这条路,执拗的认为家明也该这样,可是,家明没有你的苦啊,没有尝过你那个味道啊,所以,你让他沿着你这条路走,他是走不了的。”

    如果是我,至少这段话,我会这么回应。不会直接比喻说:你是一头驴,一直在拉磨。这样比喻时,家长会回应“我只能这样啊,我不这样,全家喝西北风去啊”。他肯定会这样回应,因为你跟他对抗啊。

    咱们做心理咨询,永远不跟个案对抗,同理他,理解他,接受他,然后再把他带出他的幻境、他的固执、他的偏执里,让他看到这些东西。得这么做的啊。

    但实际上,他还有话外音的,也就是:他的苦、他的不容易,谁来了解呢?他为什么这么执拗的孩子只能上大学,只能走他这条路。为什么他这么执拗?因为他眼前只有这一条道啊,没有人告诉他有别的机会,其实他是不知道,是看不到的。

    他沟通时有敌对,所以,别人和他沟通的时候,他也是有敌对的。有没发现?

    我们认真倾听他的每一句话,你都能听出问题。

    因为父亲每个情绪都是敌对的,所以,孩子一定是敌对的。因为父亲没有被人理解,所以,孩子也一定是不被理解的。这才是“镜子”的意思啊。

    他在纠结于,不上学,就是放弃,他的心中,是二选一、二选一。

    我们要先同理到爸爸,他现在是忧心忡忡,他特别担心孩子不往前走,觉得不往前走,这一生就没救了。因为他的生命经历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先同理到他。这是重点。

    对家明来说,因为他的父亲给他的是没得选的,是没得选的时候,他一定会唾弃他父亲给他的任何选择,就像要去上学,要走这条路,如果你同理到家明,家明是愿意走的,没有人会非理性到那种程度,一定要抛弃自己的前途,一定要抛弃大家都在走的一条路,非要另辟蹊径

    比如,你同理到家明,说:你可以,你可以去做背包客,我给你一年的时间,你好好去玩,一年之后,我们回来再好好学。我跟你讲,这样的话,三个月之后,他能安心的玩下去算不错了,但就算他想玩一年,让他玩一年。恰恰这样,他历经社会之后,在社会上走了一圈之后,再念书,他会非常珍惜。但是,你不给他任何选择的机会的时候,他绝对不要你给他的机会。


    所以,你看,这两个家长有多抵触!家长抵触、不信任,其实,这个时候,这对家长已经认为你这个机构帮不到他们了。

    他们非常非常执着的认为孩子一定要去读书时,那我们作为咨询师,一定要先认同他们这个想法,对不对?你不要否定他这个想法啊,你现在非要逼着他们改变,改变什么?你要告诉我,改变什么?其实,像这些家长,还能说有一部分对,那到底改变什么?你告诉他。你告诉这些家长,要改变什么,他下面肯定还有一句:我改变了,孩子会不会去上学?一定是的。因为家长的诉求,就是孩子要去上学,他们心中,孩子不去上学,你给我做的所有的都是无效的。

    之前,我也经历过,个案也被教育机构成功的教育成拼命的检讨自己的问题、拼命的改正自己、拼命的被沟通,但他被清理之后,所有的想法都是:我孩子怎么还没去上学?我孩子怎么还没去上学?所以说,这就是家长的诉求没有被看到,真正的诉求没有被直面。家长想要孩子去上学的这个诉求也是被教育机构给回避掉了。当他回避掉这个诉求的时候,你根本做不动家长。这就是个案最直接的诉求啊,这样做很难有效,因为家长跟这个机构是对立的是不信任的,只是因为他们无路可走,只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方法,所以,想:好吧,那就跟着你们继续听课好了。

    (厦阳爸爸妈妈)

    像这种家庭,他本身就很辛苦,本身就在外面打工,本身就赚那么点钱,天天为生活在忙,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还要他们承认都是他们的错,还让不让人家活啊?人家本来就这么不容易了,还告诉人家,你儿子这样都是你们造成的,真的不合适。

    并且这个孩子25岁,那就不要这样子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现在这么穷,真要调,其实孩子很快能调出来,因为他一定能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因为他父母是真不容易,他一定能理解,引发出这个点,再了解清楚,他为何而不能上班的时候,稍微给他一些正确的方法,孩子会立刻改变,因为这种情况是不一样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我接待过那种比较穷的家庭的孩子,他们几乎都能同理到父母,他们几乎都是迫不及待的想走出来。因为他们会知道,父母是不容易,他们知道父母是没能力的,父母能力只能做到这里,他们能意识到这点。

    但是,对于张昭、家明,他们会觉得:父母明明就可以做到,你明明就可以给我钱,你明明就可以怎样,但是,你不给我,这是两码事。

    但是厦阳,他不会这么认为,他知道父母不容易,甚至知道父母为了送他过来,钱都是借的。

    这个是我们做孩子家庭干预的一个基点。我们要搞明白,这个家庭里面到底哪一个点,是我们咨询师最可以使力的地方,而不是一刀切。

    而不是一定要让父母说,“我对不起孩子”。怎么对不起啊?夏阳的父母,还能怎么样呢?教育机构这么做,夏阳会不会更有理了?“原来是父母对不起我,原来是父母的错,原来我今天这样都是因为……”,不能这样做,万一夏阳真的认为都是父母的责任,怎么办?

    个案,个案,为何叫个案?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我们要调每个人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你看我们这个督导小组,就10号人,我调你们每个人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未完待续!

    预约心理咨询或者了解督导小组

    请联系丽丽      电话:18674008676

    内家心理学习交流群:46950637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第二集深度解读(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kf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