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第一集深度解读(三)

作者: ff3b5c637158 | 来源:发表于2018-10-22 19:40 被阅读11次

    原创: 姚一敏内家心理学2017-05-23

    注:《镜子》是一部反应亲子问题的记录片,我们【内家心理学训练小组】也组织了一场学习讨论。纪录片本身存在的意义不否定,我们更多的,是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去看,这些孩子,和其背后的家庭,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片中心理机构的做法,哪些可取?哪些是有偏颇的?

     全片共三集,本文是第一集的内容剖析,先看视频。(上网搜索“亲子纪录片《镜子》”即可观看完整视频。)

    (几个教育机构训练人员,把“问题孩子”张钊,用强压的方式,控制着,让他去训练基地)

    心理干预是多么细腻的东西,用这么粗暴的方式。心理干预、心理调整,是多么细腻的东西,你看,我们在这里沟通,稍微有一点点对抗,个案内心的东西就出不来了,内心的伤痛就出不来,内心疗愈的东西就出不来了。咱们沟通,是要像水一样,没有痕迹,把个案内心的东西托出来,是不是?他们这样做,想谁改变啊?

    所以,这种就是机械的,类似于机械、粗暴的行为干预,把人当动物一样

    孩子对父母说:“你行啊!你行啊!你们真行啊!那是人呆的地方吗?”仔细听这个哭声……

    我们仔细去感受,感受这孩子的心。

    “你行啊,你真行啊,你有能耐了,你现在找人把我送到那个学校去”,和“你翅膀硬了,你胆粗了,你能找人来对付我了……”,是不是类似于这个意思?

    张钊父母:“你好好的,你怎么就不好好的啊?”

    这是完全无法沟通的对话,这对父母有多么的无力,这对父母心中是没有任何的力量的,知道吗?问题在这里。问题不是那样调的,怎么可以那样调呢?

    孩子:“你把我送到那,我磕死在这里,我再也不认你们了”,开始威胁了。

    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这些都是老子训儿子的话啊,但他训他父母,真像训…….

    你看,他以为是搞对象的原因,“从生活方面,上学方面,各方面都挺好的,自从我们发现他搞了对象之后,我们之间的距离刷的一下子就拉开了”。

    这就是危机早就在了,只是你们一直都不看见,然后有一天突然爆发出来。他为什么要有女朋友?很简单,因为父母根本听不懂啊,根本就不能理解他,他当然需要一个能听心里话的人啊。

    所以,像这些人,我相信他们真的很真诚的相信,那些父母只要去上了他们的父母学堂了,听进去了,所有的都会改变。因为那些他讲的道理都是对的。那些道理,他讲的道理,他都非常真心的相信哦。

    其实,现在有些亲子教育里面的那些老师,你说,他不相信他教的出来吗?他们非常真诚的相信他们那一套东西是对的,甚至这么说吧,他们以为他们的人生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他们以为“我都讲过了,我都可以啊,你们不相信,你们做不到,肯定是你的问题,肯定是你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肯定是你没有把这些思想贯穿下去,肯定都是你们的问题,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啊。”

    学生Q:他都办了一百多期,现在快200期,最后成果都没有他们期望的,孩子最后都没有…….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按照他期望的改变……

    老师:他会说是你父母都没有做到啊,因为父母都没有听他们话啊。

    学生Q:他就没有无力感?他没有帮上人家多少忙。

    老师:他们觉得“因为我讲的都是对的啊.,因为你们没做到啊。”

    学生Q:那他就是在扮演一个上帝的角色。

    老师:往往都是这样。家长课堂,讲一套非常正确的理论。

    我们现在看的很细腻,一些对话,一些言语之中,就能看到问题在哪。

    机构负责人说:“最后给他两条路选择,是他自己跟我们走,还是我们强制带他走?”这就像猫对老鼠说:“你要红烧着死,还是清蒸着死?”。这就是所谓的民主,就是尊重孩子的意见?所以,孩子也可怜。

    就算这个孩子是这样去的,他去到那边,还能呆几个月下来。所以,孩子,永远都有想被改变的意愿,这才是这些孩子最可悲的地方。他就算被强迫去,他依然能呆着,依然有改变自己的意愿。

    甚至最可怕的是什么?最可怕的是,这些孩子最后被洗脑了,孩子觉得,跟着这些人学,应该怎么做,他们就可以改变。最可怕的是这样!

    这就类似于,一些人说的:我只要改写文章,我就能提高思维能力,我只要这么学,就会成为精英,我生活中就会没有问题,只要我怎么修行,我就会开悟,就什么事都没了。

    这些人的理念就是这样:教育就应该是这样,弄一个军训营,大家这样上课,就会有改变,你看,我们里面有几个标杆,他们就这么改变过来,所以,大家都往这边去,只要你这样做,就可以。然后,等到这些孩子很真诚的相信这条路是可行的,并且努力去做了,这才是很要命的。


    (孩子军训场景)

    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训练?为什么这么站军姿?为什么这样叠被子?军事化管理和这些孩子不上学有什么关系?跟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问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H: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是懒散的、没有纪律的,所以军事化训练,要服从、要听话,要这样调。

    老师:某种程度,就是他们希望孩子沿着他们设定的轨道往前走。他们真的懂孩子吗?

    这个记录片一开始说:我是个机器人,后来程序出错了……

    这个记录片想说的是:孩子不是机器人。所以,很荒谬的是什么?他依然把孩子当机器人来调养。从一开始,他能介入这个家庭,把孩子从这个家里接走,就显示出他这套体系有多么的粗暴、多么的不人性,用粗暴、不人性的方法,再干预别人的粗暴、别人的不人性,只是说“我的粗暴比较高级一点”,是不是这个味道?“我是心理咨询师的粗暴,我的粗暴是权威性的,是有名头的,是高大上的”。

    他们主观上认为这些孩子是生活能力不强,是家里宠大的,所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需要在这里学这一套东西。当然,他们从行为上去判断,确实是没错啊,关键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这样,对不对?不从根上去调,只从行为层面去调,试图用部队的那一套去调,但是,部队是为了训练成战士啊,部队就不需要你有思想啊。话说,部队调的都是成年人啊。所以,我不知道这个营地这样调这些孩子们,到底在干嘛,他想调什么?

    人家谈的好好的,你把人家拆成这样,人家哭成这样,你还好意思说。

    其实,话说回来,他是真的在想女朋友吗?基本不是,是因为在这里出不去,自由被控制了,觉得很悲哀。18岁了,又没和女朋友说分手,是情比金坚的阶段,为啥哭?说成想女朋友?这些咨询师,是一些心地比较善良的人,是一些很想帮助人的人,仅此而已。

    这个孩子,知道有媒体跟踪才去,挺有想法的。

    我接待的个案里,父母要带孩子过来,第二天,孩子又睡不醒、不想来,都很常见。

    方向没调对,孩子就算想来,你白费了这一次机会,白费了孩子想改变自己的心。希望,这些孩子的希望,硬生生被他们掐灭掉了。


    (片中,在呈现泽清的家庭情况,妈妈是单位骨干,出国进修过好几次,外公外婆都是大学退休教授)

    这是个高知识分子家庭,我还真接待过这样的个案,爸妈都大学老师,但孩子就是不愿上学。

    (视频中,泽清妈妈在讲她的“贱”,孩子上网下军旗,她送吃送喝,孩子打她,拿凳子砸她,拽她头发,爸爸在一边躺着,看着不动,也不制止)

    问题在这里:夫妻关系孩子打妈妈,爸爸根本不过来制止,妈妈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无休止的给孩子所谓的爱。

     所以,孩子为何可以为所欲为?问题在爸爸身上。妈妈肯定也有很大的问题,孩子能这样的说你贱,能说出这种话来,在夫妻关系中,这个妻子表现出来的,真的也会是,符合孩子心目中贱的……她的老公根本不管你的所有东西,但这个妻子,其实什么都忍了,什么都忍了,所以,问题在这里啊,该调这里啊,问题很明显啊。

    这些咨询师,才叫有执业执照的杀人犯,明目张胆的罔顾个案的心理诉求!方向本身就错了。

    这个孩子,是很高智商的孩子。

    (机构和孩子的一段对话)

    机构老师:“听妈妈说,你是看在中央台跟拍的份上,愿意参加这一期的训练营,你是怎么样想,怎么样看的?”

    泽清:“这种采访还是比较好的吧?”

    机构老师:“你认为有中央台采访比较好,是怎么一个好呢?”

    泽清:停顿20秒,然后说“有存在感吧”。

    机构老师:“有存在感”。

    这是无效的对话。你到底在问什么?你想要他说什么?对不对?孩子说有存在感,你就呼应,“哦,有存在感哈”,瞎回应,根本就是无效的交流。

    这个泽清,他们根本没有读懂他的心灵,某种程度,他希望中央电视台跟拍,有可能,他想把父母的问题暴露出来,对不对?有可能啊。因为,当父母两个人都面对镜头的时候,很多问题会被看见。


    (泽清爸爸妈妈分别对着镜头讲对彼此的怨言)

    老师: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了哈。

    学生:心离的好远啊。

    都已经把对方定性了,两个人的心根本没办法交流的。

    这个女的,是大学教授的女儿,有没有可能,她对自己有一种文化知识上的优越感?但是,我不知道这老公的出生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村姑”这两个字来形容?如果这老公刚好是农村出生的话,可能就有问题。

    泽清这样对待他妈妈,他爸爸动都不动。爸爸说妈妈每天晚上都逛街啊什么之类的,并且说妈妈应该提前收拾,他妈妈是从来不听的,因为他爸爸说“我都可以想象……”,也就是说,他爸爸对这个妈妈也有一肚子的不满。他妈妈就说“他就希望我做个贤妻良母,像个村姑一样”,言外之意,就是出去逛街也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说,这两个人思想上都有极大的误差,对彼此有极大的误解,而这个误解有极其细腻的东西在里面。

    这就类似于《万箭穿心》里面,那对夫妻,那女的觉得:我嫁给你已经屈尊纡贵了,觉得那男的就是土包子、从农村出来的,就是怎样。所以,两个人是完全没有交集的。

    这个男的,对女方妻子可能就产生一种软性抵触,你爱怎样就怎样,我不管你。这对夫妻,问题在这里。

    (泽清小学时写的日记)

    “隐忍才是王道”,小学高年级写出这样的,其实,是对家庭绝望啦,对父母绝望了,觉得父母根本就没用,一无是处,但是,他又摆脱不了父母,必须依靠父母,所以,“隐忍才是王道”。

    父母的角度,就是:“奇谈,好难理解,孩子怎么这样?”,父母还觉得自己可辛苦呢。

    孩子讲父母的恶习:“妈妈会紧揪着一些事情讲,讲话很刺耳,且讲到最后,都是妈妈是对的,爸爸会暴力”,而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厌恶的。

    这些孩子,本质上都是非常孤单的,本质上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泽清:“没有这家长课堂,我肯定不会来的,我觉得家长课堂实际上比我们学生要重要。我觉得实际上要呆81天的是他们,但实际上,我是来呆81天的,我觉得我为他们付出挺多的”)

    孩子的心声真的是这样哦,孩子觉得“我为你们在付出,我为了让你们上这个6天,我付出了81天”,孩子真的是这样哦。这才是最可悲的,知道吗?他的心声,没有人听懂,这才是最可悲的!

    这孩子好聪明。

    (未完待续,第二集和第三集的深度解读,敬请期待!)

    预约心理咨询或者了解督导小组

    请联系丽丽      电话:18674008676

    内家心理学习交流群:46950637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央视亲子纪录片《镜子》第一集深度解读(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fn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