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摘记)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摘记)

作者: 青石江人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14:06 被阅读0次

一、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1、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强调了唯物论思想的重要性。

(1)英国唯物主义

        ☞弗兰西斯·培根:新知识可用来提升人类的福祉,促进人类的进步。科学是不断创造新知识的工具。

        ☞托马斯·霍布斯:把道德哲学看作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反对从精神的维度来认识道德问题。

        他对马克思的影响是:用唯物主义的思维来规划人类和市民社会实际事务的观念。

        ☞约翰·洛克思想的精华是经验主义,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如果人性是可变的,那么就有可能通过改变人性而改变和完善人类社会及制度。这一主张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感悟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科教兴国战略,“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治贫先治愚。精准扶贫,精准教学。“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是秉持人性可变观念。

(2)法国唯物主义

        ☞孔狄亚克:反对静止的人性和不变的生活制度。坚持认为人类活动和思维过程都是经验和习惯,因此,人类的整个发展依赖于教育和环境。

        ☞克劳德·爱尔维修:通过教育能够使人达到完美。

        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是教育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特别是教育塑造了个体。

        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帮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对环境和教育做出恰当的安排。

【感悟2】教育: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创造美好人生,需要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形成需要求真,学会求真知,探寻并运用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真诚为人,真诚做事。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锻炼能力。创造美好人生,需要必备品格——正直、善良、诚实、有责任心、有爱心。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良好品格的基础,在养成训练时,必须促进理解认同,促进内化和精神思想升华,并最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美好人生需要自主积极创造,环境之美、仪表之美、言行之美、健康之美、知性之美、品格之美、心灵之美,都需要自主修炼和主动创造。

2、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最初是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典型人物:亨利·圣西门,查尔斯·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者):只有通过广泛的、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人类才会进步。

3、政治经济学

      ☞对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的思想进行研究,并用它们来分析社会政治和经济运转的动力。典型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二、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历史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史观”。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个时代的“精神”就是这个时代所出现的事物和物质现状的总和,历史是由现实的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人类活动影响着历史的过程,而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又受社会物质状况的制约。物质条件对人类及其社会制度的影响最首要。

        环境只能被人们的思想和实践所改变,而不是被消极的沉思所改变。

        人类有价值的行为是“实践——批判的”,或者是“改革的行动”,甚至是暴力的革命活动。

感悟3】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变、完善,必然在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改革创新得以实现。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僵化守旧,则行动就顺着惯性。思想混乱,则行动混乱。故学校的发展完善必须在实践反思借鉴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凝练思想。改革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恒久动力。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这些问题必须想清楚。

        ☞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着人本主义思想。(夏夫,波兰哲学家)

        ☞异化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马克思主义

1、教育目的

    (1)社会主义觉悟: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诚实劳动、具有高度的公共责任意识、与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一致。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主张,个人的利益依赖并服从集体的利益。

        ☞马克思:公共教育应该促使个人目的变为公众目的,自然独立变为精神独立以及原始动力变为道德动力。

        ☞马克思: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才可能发展他们全部的人性。(强调社会生活实践育人)

        ☞保罗·弗莱雷:把学习者看成是能动的存在而不是被动的存在。

        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学习者的实际经验或者拓展他们理解能力的愿望。

        师生在对话关系中共同工作,一起分析学生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学习者从生成论的角度来认识自身和世界,把自身和世界的关系看成是生成和对话的关系。

      (2)社会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应该关注现实问题,服从理性原则,而不是仅仅效忠于某些人或某些团体。

        ☞经济不平等的消除最终是一个政治而非教育的问题。

2、教育方法和课程

        ☞马克思提出了面向所有儿童进行的免费的公共教育的建议。

3、教师角色

      ☞理想的教师既要擅长专业,又要能够清晰地理解他们所教学科的政治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摘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mk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