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喻气节或人格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梅,便被文人们拗成高冷造型。
最著名的,要属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一股“剁成肉泥我仍不忘初心”的劲头。但如果仔细吧唧吧唧嘴,“一任群芳妒”毕竟还是有一丢丢酸葡萄的味道:怎么别人就都嫉妒你了?怕不是你自己太孤芳自赏才意淫出来别人的妒忌吧。
反倒是名气小一些的郑域《昭君怨·咏梅》思想境界更胜一筹:
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
水边一枝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处不同栽
一般开
贫贱也罢,富贵也罢,与我何干。我就是我,超然物外,宠辱不惊,随欲而安。
与传统形象相反,贯云石散曲《清江引》里的梅却是娇羞的怀春美人。也是难得:
芳心对人娇欲说
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
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除去高冷,梅也是早春的象征。凌雪独开,在一番料峭中送来春天的消息,便格外容易让人诗意喷发。所以咏梅的诗句也格外多。因诗而得名,有的,是诗人自己的名字跟梅花联系起来,比如梅妻鹤子的唐代诗人林逋,又比如南朝时的何逊因《咏早梅》而闻名;有的,是诗里的某些字眼成了梅的代词,比如“暗香”、“疏影”。
“暗香”、“疏影”出自林逋咏梅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点中梅枝的特性,“暗香”则是梅花香气的特征。这两句诗例来被评为咏梅诗上品。
南宋时,穷词人姜夔有一年去富词人范成大家做客,蹭吃蹭喝了一个月,范成大让他填新词付住宿费。姜夔便创制了两首新词牌,和范成大家里的歌伎一通排练,令主人特别满意。这两首新词牌都是咏梅词,最终就定名为《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里只有头一句直写了“梅”字,其余都用典故和意象。何逊,是咏梅名人;“疏花”“香冷”用梅花的意象;“叹寄与路遥”和秦观的“驿寄梅花”一样,用的是寄梅表达思念的典故;“红萼”是指梅花的萼叶,代指梅花。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首《疏影》里的梅就更加隐晦了。全词没有一个字跟“梅”相关,用的都是典故和词人的联想发散。“翠禽小小”的典故是隋朝杨师雄在梅花树下睡觉,梦见梅花化身仙子带着翠鸟化做的青衣小童跟自己欢宴。“深宫旧事”的典故也是梅树下睡觉,人物换成南北朝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梦中梅花落在她的额头,留下梅痕拂之不去,反倒引领了一代新时尚的梅花妆。
也有人把这首词解释成哀叹钦徽二帝被掳北方,因为词中毕竟也是用了昭君出塞、帝王家事这些意象。
《暗香》《疏影》的创作背景是姜夔所爱恋的一位女子嫁与他人,当年曾携手赏梅,如今往事难追。哪怕不懂背后的典故,也能感觉到整个词曲浓浓的哀婉情绪。据说范成大特别满意这两支新曲,又同情姜夔失恋,便把自己的一名歌伎送给了姜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