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幺幺,带你了解一本书的精华,愿你做那头如彩虹般闪耀的独角兽。今天想要分享的是《如何养成好习惯》,作者是风靡日韩美的自我管理专家佐佐木典士,他倡导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脑科学激活习惯的力量。做好自我管理也不仅仅是靠意志力,重新建立认知系统,能够轻松地养成好习惯。
通过这本书,能够摆脱对“努力”和“才能”的困惑,接下来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享养成好习惯的三个重要认知:符合自我基准的努力、“努力”和“忍受”的认识、成长的加法和乘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3060349/da7cb5ede33ab453.png)
1、符合自我基准的努力
要想养成好习惯得先明确你的努力基准是什么?去健身房发现大佬们举起100公斤的杠铃,你在心里暗暗感叹“竟然能够一下子举起100公斤,看来我还是努力不够啊!”如果这时候你想一下子从举起100公斤开始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对于健身小白来说用尽全力举起20公斤的哑铃和大佬们一下子举起100公斤的哑铃并没有什么区别,对于这点,还有一个典型案例。
体育老师菲尔·罗拉在体育课测验中引入了“心跳数值”的概念。他让不善运动的11岁少女带着心率计跑步,一般来说,220减去自己的年龄就是理论上的最大心跳数值,菲尔·罗拉改变了以往计时的测评标准,他惊讶的发现少女平均心跳数值为187次,而11岁年龄孩子的最大心跳数值应该是109次,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意味着11岁少女一直都在全力奔跑。
菲尔·罗拉说要是以往我会鼓励她更认真地跑步,但是那次没有,“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和“尽自己的全力去跑”完全是两回事,“以最快的速度”是个人的锻炼和身体基本素能,“尽自己的全力去跑”则是对待跑步的态度和体育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3060349/96a5cabf76ab2bfc.png)
2、“努力”和“忍受”的认识
在公司上班,我们会获得工资作为回报,为了工资我们需要付出各种代价,除了时间还有处理日常事、加班等,但是如果每天都不想上班仍要坚持的话那就接近忍受的状态,当自己付出的代价能获得对等的回报时,人们就愿意主动去做,当付出的代价大于获得的汇报时,人们就不愿意去做了。
努力是付出了代价可以获得对等的回报,而忍受则是付出了代价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这个选择是自己主动做出的,就会更有耐心,更能够付出必要的努力。
在培养习惯初期也会经历“忍受”的阶段,所谓的三分钟热度就是死在了这个阶段,但是如果能够扛过这个阶段,就能进入“努力”阶段。
![](https://img.haomeiwen.com/i3060349/4409ef707ca1d533.png)
3、成长的加法和乘法
每个人积累知识获得成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接受的很快且能够类推到其它方面这就是“乘法的才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比较有“悟性”,但是如果没有“悟性”的话就通过坚持不懈的加法来让自己获得同样的技能。
在学习中有些孩子看似不学习却总是能够取得好成绩一方面是他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努力学习了也有可能孩子“悟性”比较好能够做到类推,但是通过“加法的才能”也就是坚持努力取得的才能和“乘法的才能”是同等的,才能只会在你决定放弃时终止但不会消失。
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愿你做那头如彩虹般闪耀的独角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