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寻访龙潭石室

作者: 木头奶奶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01:37 被阅读450次
    文峰诗社社友聚会场景

    春节前,东山文峰诗社已酝酿,节后组织众社友到户外进行采风活动。经过商讨,最后定于3月11日到龙潭山及其山脚下的苦菜寺春游采风。

    3月10日晚,林师兄与我便微信联系翌日出发的具体时间。

    一夜的睡睡醒醒,几分焦虑。想自己加入诗社至今没写出几首诗作,甚是惭愧。一来因众老师们的博学让自己不敢造次,二来通过学习,渐渐了解了一些诗词知识,更加清楚自己的浅薄。几度有退出诗社的想法,却被诗社融洽、治学严谨、淡泊不争的氛围所吸引。如此学风,对于我这般初学者,尤为可贵。故仍厚着脸面,以求继续得到众老师的教导和熏陶。

    清早醒来,阳光已跃窗而入,小鸟儿在窗前雀跃欢唱。心情大好。起床对镜整装,虽仍有倦意,却已期待这春日踏青,与众社友相见的喜悦。看来今日定是黄道吉日。

    八点三刻,西埔的社友集中驱车前往集合地。十几分钟后,远远便见杨社长及几名社友在门口等候。众社友相聚,喜形于色,叙旧谋新。短暂的会议后,一行人便循着明媚的春光,伴着欢声笑语,往龙潭山方向前行。

    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记载:“龙潭山在城西,距城三里许。其山极高,石亦  岩,内有清泉不竭。并有天然石室,低头而入,中可坐三十余人,清幽绝俗,别有洞天,上书'云坞‘二字,为城区外八景之一。”

    我们沿着整洁的水泥道依山势而上,四周翠绿葱茏,时有小鸟鸣唱,有彩蝶纷飞。听说每每傍晚时分,周围的民众常到此散步、锻炼身体。诗社里老师们多数年岁已高,却依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这情景让我突然想起《陋室铭》里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仿佛刘禹锡再世,有感于此情此景。

    行至半山腰,见有一路标写着“军事重地,闲人勿进”。因事先有同军营取得联系,营地的指导员已在门口迎候。

    入得营地,有一空旷处,左边是一排营房,右边见一大操场。指导员带我们往东前行不远,便见有一石块垒砌成的长方形深潭。走近一看,中有一潭死水。西面有一凸起的石雕龙头,镶嵌于壁上,左右两边分别写着“龙潭”,仿若有清泉从龙口涌出。可惜此情此景,已非县志记载般“有清泉不竭”。因种种原因,目前此泉眼早已枯竭,令人遗憾。

    龙潭泉眼

    看完此龙潭泉眼,我们便开始往山顶探寻石室,这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有人把龙潭石室称为留云洞。我查了几本县志,并无“留云洞”说法的记载,想来是因了其洞口上方岩石刻有“云坞”二字推理所得,亦或另有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

    山上处处丛林密布,山石林立,毫无路的踪迹可循,惟有摸索前行。大家在岩石间攀爬、跳跃,拽紧树枝支撑,互相鼓励。杨会长笑言:“此次爬山,让我增强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心。”我看他步履矫健,便回道:“您定能活过百岁。”看着几位前辈虽年事已高,却毫不示弱,令我辈叹服。

    因带路的指导员尚不知石室的具体位置,行走了一段路程后才发现有误,便只好折回原处,重新选择路线。

    话说这指导员不仅长得帅气,还特别用心。他看大家累了,便趁短暂的休息时间,独自上山寻找。不一会儿,见他气喘吁吁跑到我们面前,说他已经找到了目标。大家一阵惊喜,又一次整装出发,往山顶攀行。爬过一段陡坡,再沿着战壕往东行走不远,便听见前方有社友欢呼:“到了,到了。”

    噢,真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这石室就在山颈处,离营地不远。

    龙潭石室

    走近一看,石室由巨石依山势斜拱而成,洞口呈一三角形状。洞口上方的岩石壁写着“云坞”二字。据《东山岛石刻集》书中记载:

    云坞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龙潭山南面山腰‘龙潭石洞’口上方岩石上,石刻总高95厘米,宽185厘米,行草‘云坞’二字横排,每字高75厘米,宽60厘米。上、下款楷书直行,共11字,每字高11厘米,宽9厘米。题刻者张日辉,题刻时间为清顺治五年(1648)。刻文:‘云坞/时辛丑孟春/鹤浦张日辉书。’张日辉,江苏扬州仪真人,其父张进,南明隆武朝封少师忠匡伯,镇守铜山,是郑成功主要将领之一。”

    大家依次进入洞内,见洞里堆积一层厚厚的沙土,洞中有一石桌,据说原来桌上刻有棋盘,可惜早已风化,不见旧时模样。大家均认为,此洞不止能容纳三十个人,估计能达到四五十个。据说此洞曾是天地会聚集开会之地。我便笑着向杨社长提议,组织在此开一次文峰诗社会议,以做纪念。

    从洞中出来,见几位老师或下蹲、或攀高、或举手、或低头,寻找各种角度拍照留恋。对石刻上模糊不清的字迹反复揣摩,那份认真叫人敬佩万分。返还途中,大家还在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也为东山尚存有如此的古迹而欣慰。

    禅房横匾《学修》

    下山后途经苦菜寺,我被苦菜寺里一间禅房的横匾《学修》二字所启发。

    人生,原来便是在这不断的“学”与“修”中前行。学即学习一切不知的东西;修即修炼自己的德行。要做到品学兼得,必要学与修同行。然“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故而有众社友相助相协,必有不同的收获。

    相信文峰诗社的未来会走得更长更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日寻访龙潭石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ag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