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 (意)蒙台梭利
当我们在面对一个孩子正在作出所谓不良行为时,我们通常很难有极积的心态,做到不生气,不惩罚,当我们用打屁股的方式惩罚打人的孩子,当我们用咆哮式的训斥大吼大叫的孩子,当我们大包大揽,还要责怪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当孩子还不会分你的我的,就被贴上自私,小气鬼的标签……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真的懂孩子,理解孩子吗?
一、 正确看待不良行为
在正面管教中将不良行为分为四类:
1、缺乏知识和意识的行为;我家快2周的娃儿,喜欢各种瓶瓶罐罐,并且喜欢打开放嘴巴舔一舔,尝一尝,经常听到家人见此状,大呼"你傻不傻,这也拿去吃?"其实孩子只是出于好奇,对于事物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辨识能力,家长能做的就是创造安全的环境,将不宜宝宝接触的物品尽量锁起来或者放置宝宝触及不到的区域。
2、 缺乏技能的行为;我家娃儿喜欢用筷子夹饭菜,经常由于拿筷子姿势问题,快到嘴边的食物掉到地上,又或者端碗喝汤的时候,把汤洒在了身上,于是乎曾经一度被认为她只是爱玩,不认真吃饭,还被没收了碗筷,由大人喂着吃,其实孩子只是缺乏相应的生活技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花时间引导和训练孩子。
3、 发展适应性行为(适龄行为);0-3岁的小孩对“不可以“,“不行“这些词的意思还无法理解时,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调皮捣蛋”,和大人对着干,甚至贴上“坏孩子”等标签。经常有人说,我越不让,他偏做,其实父母要做的就是正向引导和示范。
4、 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平常的我总是准点到家与孩子见面,有一段时间由于培训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变少,奶奶说几次到点看我没回来,就让大门打开,她就这样一直看着门外,我回家后明显感觉娃儿见我没有往常兴奋尖叫,一直要求抱抱,离开一会儿就大哭,我抱起她说"妈妈会一直陪着宝宝,妈妈在。"
二、感觉好才能做的好。
在真实的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和羞辱,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长记性,培养责任感,保证以后不再犯。其实如此只会进一步加深孩子的错误行为目的。如果我们家长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听其言观其行。做一个“孩子行为密码破译员”,理解孩子是在用不良行为告诉我们:“我只是想要有所归属”。 那么这个时候的我们会不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生气?
三、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事情: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父母亲或者家庭环境等对孩子造成了影响。例如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打人,但是我们以打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我们不希望孩子大吼大叫,但是我们通常以这种方式教训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时常反思我们是否察觉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听懂了孩子的语言?是否真正做到尊重与理解孩子?
四、引导行为:不要将孩子某个行为盲目定义为不良行为。我们成人可以引导孩子的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发展是很微妙的,作为成人,我们可以做些事情来引导孩子的行为,比如正面管教利用启发式提问共同解决问题的七个步骤等等。
我们对孩子的爱,是由孩子是否接收到来衡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的是读懂孩子的内心,找到适合的养育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