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上文介绍,“甲模式”和“乙模式”两种情况似乎都能说得通,我们在这里卖一个官子,分别把上述两种路径定义为“甲路径”(军行改为“甲模式”、仲孙蔑任左军将)以及“乙路径”(军行保持原有“乙模式”、仲孙蔑仍担任右军佐),通过后续一系列军事行动将、佐的安排来反推成公十八年底(前573)鲁国究竟采取了哪种模式。
鲁成公十八年(前573)的“靡角之役”与次年彭城的陷落
为了争夺宋国,晋、楚两军主力遇于“靡角之谷”,但是并没有真正爆发大规模的武力冲突,双方似乎都显得信心不足。不过楚国明显没能走出“鄢陵之战”的阴影,因此发生“宵溃”而主动撤军,此役一般被后世认为是“楚失东夷”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失去了楚国的外援,诸侯轻易的围困了彭城,坐等粮食耗尽、守军投降:
……元年春己亥,围宋彭城……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左传.襄公元年)
诸侯迫降彭城的战役过程波澜不惊,以至于仲孙蔑在围城战役之前还得以抽空跑回鲁国参加了鲁成公的葬礼。整个围困时间长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考虑到当初以彭城作为从东面牵制宋国的要塞,当有充分的粮食储备,则最终“桓族”降晋当拖到襄公元年(前572)暮春青黄不接、存粮吃完的时候。
楚国补给支持彭城形势如图,要塞彭城位置相当优越,距离宋都城有一定距离,使得掌权的“戴族”如果出兵攻打就需要远离其统治核心区域;且楚国可以通过沿淮而下,再溯泗而上通过水运补给以支援彭城。不过楚国主动撤退后彭城就断绝了外援最终陷落。
在逼退楚师和轻取彭城后晋师意犹未尽,决心乘胜扩大战果,于是从上一年底就已经动员、奔波在外近五个月的诸侯联军不辞辛劳,继续展开新的攻势。
鲁襄公元年(前572)东路诸侯“次于鄫”和伐陈、楚之役
接下来襄公元年(前572)诸侯联军的行动本质上是成公十八年救宋战役的延续,此表面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和持续时间有着扩大化的趋势,对同一时期诸侯国军事、经济等综合能力提出更大的考验:
……夏,晋韩厥帅师伐郑……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春秋.襄公元年)
按照《传》文记载,由于围困彭城战役持续到春季,晋国主要将领来不及返回国内,而是继续向西攻入郑国,以惩罚其参与纳“桓氏”于彭城的行动。从战略上讲,将争夺焦点从宋国重新转移到楚国的仆从国郑、陈上来。
不过考虑到节约使用兵力的目的,参与“彭城之战”的部分诸侯没有立刻参与伐郑,而是后退集中修整于鄫以靠近鲁国得到补给,并且等待缺席救宋之役的齐师赶来。当齐师与鲁、曹、邾、杞之师汇合后,韩厥、荀偃又指挥这些“东诸侯之师”从宋国再次出发袭击了楚国的另一盟友陈国以及焦、夷等地。
襄公元年诸侯联军分并合计形势如图,绿色路线代表攻克彭城后鲁、邾、曹师后退至离前线较远的鄫进行补给;而红色路线代表晋、宋、卫师西进攻击郑国;蓝色路线代表齐、杞之师加入东路诸侯后,韩厥、荀偃又回到宋国与之汇合并讨伐陈、楚。整个行动连贯、大纵深,保持了对楚国的持续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