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9529/74744f8d1cf88a5d.png)
姚燧,字端甫,号牧斋,洛阳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有《牧斋集》五十卷存世。散曲大都潇洒新颖,笔调流畅,真情显露,描摹儿女风情的作品,亦很有特色。他是元代最先采用散曲写作的作家。《太和正音谱》称其“真词林之英杰”。散曲现存小令二十九首,兹录四首:
阳春曲
笔头风月时时过,
眼底儿曹渐渐多。
有人问我事如何?
人海阔,
无日不风波。
【注】阳春曲:曲牌,即喜春来,属中吕;笔头风月:文墨写作生涯中的美好岁月;儿曹:儿孙们。
作者在多年的宦海沉浮生活中,早已尝遍官场上的酸辣苦涩,看透政治风云中的阴晴风雨,所以在一些词曲中常有表露。这支曲子可以说是对自己人生体验的一种艺术反思∶感叹宦海沉浮,人生不易,处处艰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9529/a8b68c0c329082d6.png)
黑漆弩
(吴子寿席上赋。丁亥中秋遐观堂对月,客有歌《黑漆弩》者,余嫌其与月不相涉,故改赋呈雪崖使君。)
青冥风露乘鸾女,
似怪我白发如许。
问姮娥不嫁空留,
好在朱颜千古。
笑停云老子人豪,
过信少陵诗语。
更何消斫桂婆娑,
早已有吴刚挥斧。
【注】黑漆弩:正宫曲牌;青冥:青天;乘鸾女:仙女,借指姮娥,即月中仙女嫦娥;停云:陶渊明《停云》诗自序:“停云,思亲龙也”;吴刚:传说学仙有过,罚在月宫伐桂。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9529/df206444d8e25801.png)
此曲由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翻出。前两句变化辛词"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由"奈何"的感叹转为"似怪"的自嘲,显出姚曲个人娱情与辛词家国忧思的不同主题。
下以"姮娥不嫁"而仍能"朱颜千古"反衬己之"白发如许",亦有谐谑之趣。亦由陶诗《停云》自序引出"思亲友"之意,并因《停云》"濠檬时雨"、"平路伊阻"数句联想到杜甫《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表示不乏友人时时往来,今夕亦能"隔千里兮共明月",互寄相思之情。末两句反用辛词"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谓清辉正盛,大可娱人,极富赏月雅致。
醉高歌 感怀
十年燕月歌声,
几点吴霜鬓影。
西风吹起鲈鱼兴,
已在桑榆暮景。
【注】醉高歌:姚燧自度曲。《太平乐府》注“中吕宫”,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一平韵、三叶韵;吴霜:江南的寒霜。李贺《还自会稽吟》:“吴霜点归鬓”;桑榆暮景:谓老年,原指日落景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9529/6a1b8a2c48856751.png)
封建社会中的士人,年轻时总不免为了功名富贵奔走四方,等到功名富贵一一到手,青春岁月早已逝去,想的便只能是安度晚年了。"燕月歌声",谓在大都为官的生涯,"吴霜鬓影",谓任江东廉访使时已两鬓斑白。两句言浅意深,颇有反躬自省之味。晋吴人张翰在京为官,闻秋风起,思乡里莼鲈美味,慨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而归。今作者在年迈之时方动"鲈鱼兴",说出来既有愧意,更有紧迫感。明杨慎称此曲"高古",恐怕就是从它的苍凉质朴上着眼的哩。
凭阑人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9529/b950119c3118558a.png)
凭栏人:曲牌名。源于诸宫调。句式七七、五五。四句四韵。
此曲全以思妇的口吻写出。丈夫离家,或征战,或行役,天气转凉时,妻子就会给丈夫寄寒衣。故诗词中常有制寒衣、送征衣: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沈佺期的"九月寒帖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远阳"。
姚燧此曲,构思巧妙,它偏不从寄衣入手,反着眼于"欲寄"与"不寄"的内心矛盾。寄与不寄的两难处境,着实令思妇头疼。如为自己考虑,似应“不寄”;如为丈夫考虑,又应该“寄”,两者之“间”并无中性选择,也就难怪她要叹一声“干万难”了。不过尽管曲中用了两重“寄”与“不寄”的复沓,使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思妇的最终选择肯定很简单,那就是: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