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三十九章 道听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上一章中韩非子告诉君主舌辩的作用。作用有利有害,当然,韩非子讲的是害处,就是要告诉君主不管臣子舌辩能力强与弱,是口吐莲花,还是期期艾艾,君主都要进行“参伍”核实。以实事为依据,不以舌辩为标准。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君主虽不能亲见,却可利用国家行政体系实现“亲见”。
一个人无论多么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想要让世人知道,或是想借此扬名济世,总要有表现的形式,而“说”或是“演讲”是最为直接也最有效的形式,首先,说,就要面对面,无形中增加了一份亲近感和信任感。其次,如果说得好讲得巧,能引起听者的认同与共鸣,事则将成。最后,说者态度诚恳,面呈忠厚,事情就能成。听着好像就只有三步,却需要很强的定力与心志,同时需要对所说之事的深厚认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各国君主合纵连横,可见“口才”之功效。
韩非子正是看到“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的现象,怕君主陷入“疑呐信辩”之祸中,才告诉君主不管舌辩之能,一定要“参伍”臣子之言,依实事做为赏罚的依据。许多让人“趋之若鹜”的“成功学”培训与活动,绝大多数依赖于讲师或是大师的“精彩演讲”,口若悬河的演讲让人信以为真。听之前还有自己的基本判断能力,听完之后几乎就没有了判断力,一切听大师的安排。当说话成为一门艺术,它就既能成为教化育人的钥匙,也能成为危害世人的手段。
如果君主不参言,只信能辩者,那么奸臣就会利用舌辩之能取信于君主,再用类似之事加以佐证,让君主确信无疑,结果自然是奸臣得势,结党营私。韩非子讲了这么多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防止臣子结党营私,祸国殃民。韩非子讲完了“不参言”的恶果后,再讲有道之主的正确作法“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意思是:懂得治国道理的君主在听取臣下的话时,会督察它的作用,考核它的功效。
君臣的存在,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与国家发展,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面对臣子的言论,君主一定要考察其实用性与可行性,并在事情完成后进行功效考核。“听其言,督其用,课其功”,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在市场销售管理中,先听销售人员按公司战略制订的市场与营销方案,公司审核通过后批准执行,执行期结束后要对销售人员进行考核,最后再按“数据”进行赏罚。
听、督、课后,就要论功赏罚,韩非子说“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意思是:根据功效来确定赏罚,所以无用的辩说不会留于朝廷之内。虽说是“实事胜于雄辩”,但我们等不到实事出来再论对错与功过,我们没有时间,也消耗不起,“纸上谈兵”只会误国丧邦。所以才会“听、督、课、赏罚”一系列的节点管理。各行各业都有前人积累的成功经验与案例,对于普通公司来说,学习借鉴就可以了,能成为行业第二已属不易。
基于以上思考,对于臣子的言论或是方案,还是能够审核出实用还是不实用,能成还是不能成。现代社会的项目管理,之前所做的各种可行性研究与申报审核工作,都是为了验证项目方案的“用与功”,就是要在实施之前将方案尽可能的完善。项目完成后还要进行验收与审计,合格后才能算真正完工。
【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
天下事理如一,管理的内在逻辑与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管理的制度与工具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关键看人,要不要按事理管理,有没有按事理管理的理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