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老师说,他与樊登老师在一次直播中谈起了《可复制的领导力》一书,提到了一个观点:我们不是让80%的员工做到80分,而是让10%员工做到10000分。
樊登老师认为,公司可以“通过工具化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让80%的员工做到80分。但最终拯救公司的将不再是这80%勤勤恳恳的人,而是20%甚至2%充满了活力和创意的‘离经叛道’的人”。
樊登老师的观点是:成为“沉浸者”,而不是去做工具人。
有可能做到10000分,“充满了活力和创意的‘离经叛道’的人”,就是“沉浸者”。
我喜欢“沉浸者”这个词。
有没有一件事,可以让自己沉浸其中,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乐意不断思考?
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相信不少人可以做得到。
如果是工作呢?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
有人会说,如果这个工作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有可能。
世上哪有那么完美?
既是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又是兴趣爱好,爱到无法割舍?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工作只是谋生手段,兴趣却没法支持谋生,只能当作业余爱好。
当二者必须结合,反而是不自由的。
然而,对于“沉浸者”来说,即使工作不是兴趣,也愿意主动地沉浸其中。
稻盛和夫毕业刚参加工作,就遇到公司面临巨大困境,当其他毕业生一一离开,他却选择留下。
既然留下,他就一心沉浸到工作中,日夜吃住都在实验室,专心致志地从事陶瓷技术研究。
这项工作,不是他的兴趣,更不是他的专业,他却凭借这股沉浸的劲,成功研发了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挽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
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让一名初入职场的小白挽救了自己的公司。
公司要鼓励员工当工作的沉浸者,就要给员工提供激发创意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
如果作为小白的稻盛和夫,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做法当中,他不会成为那个10000分的员工。
希望管理者们能容得下想做事的人去做自己乐意做的事,只要是对公司有益,就让他去发挥。
希望每一家公司都有包容的文化和容错的机制,让有创意、能创新的员工去创造一种全新的价值。
知识生产型时代,要做工作的沉浸者,与职场人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