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历了朝不保夕的生活之后,很多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即使当下物质丰裕,也会不自觉地减少支出,未雨绸缪。
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当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成为常态,很多人反而不再未雨绸摸,更多地学会活在当下,而不是焦虑明天,正如很多海啸频发的东南亚国家的人,时常到来的海啸和洪水,周期性地摧毁他们的家园,与其将今天的收入投入到不可预知的明天,还不如当下享受之。当地人很多都有及时行乐,甚至超前透支消费的习惯。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其文化和人种,而是生存环境本身造成的文化基因。
当人的财富无法达到实现人的财务自由之前,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财富增加过程中的增加幅度极其有限。特别是当这种财富是随年龄按稳定比例增加的时候,财富增加的幸福感很容易被年龄增加的各种压力感所抵消,25岁存款10万,和30岁存款50万,基本上令人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所以,让孩子早点上学,早点工作,从这个角度看是对的,同样研究生毕业,有的学生26岁了,有的才22岁,后者凭空多出4年缓冲期。
据观察,有宗教信仰的人的安全感会普遍高于无宗教信仰的人。宗教信仰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信徒提供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对人生终极归宿的宗教解读,有助于缓解人对现实遭遇的在意程度,也就是淡化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关注。而且某些宗教会将个人命运与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模糊化,更容易让人相信命运天定,而非人定胜天。唯物主义重视人自身的能动性,甚至是主观能动性,很容易让人严格要求自己,逼自己去做自己难以胜任的工作,去为了某些物质条件而辛苦工作。世俗化严重的埃及人看起来明显不如其他传统的阿拉伯人淡定,为外物所累也。
法治国家的人有更高的安全感,在不讲法治和秩序的国家,稀缺资源的分配没有明确的规则,有钱未必能得到教育和医疗的保障。有权力和地位,才能更方便地获得更好地生存条件,而有钱人必须具备相当规模的财富,才能消弭掉与有权阶层的鸿沟,而一般人即使攒了很多钱,依旧在教育和医疗的巨额花费面前捉襟见肘。法治可以给人以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而非法治国家,有钱人必须预留出足够的财富,用以打点因不讲法治所可能面临的风险,比如被强拆,被查税和被失踪等。而且在非法治国家,能够发财的生意和门路,往往处于灰色地带,甚至官商结合地带,来路不正,也必定埋下隐患。很多有钱有势之人在得势时,不呼吁和支持法治,等自己被抓了,才呼吁法治和正义,令人唏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大龄缺钱又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他会幸福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