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中国格言漫话
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作者: macmak | 来源:发表于2019-04-25 03:17 被阅读0次
复旦大学姜鹏教授解读《资治通鉴》用人、修德智慧的著作《德政之要》

这句格言原是一句谚语。也作“疑人莫用,用人莫疑”,“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语见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疑则勿任,任则勿疑。”意思是,任用人时,如果有怀疑就不要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不要再怀疑。这是前人关于上下级关系的一种理想,着重指用人贵在信任,不可妄加猜疑,对下级的决定要放心,对下级的行动要放手,对下级的缺点和失误要宽容。

《晏子春秋·问上》说:“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南宋陈亮《论开诚之道》则说:“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间以言。”

在许多情况下,这是提高官僚机构指挥效率的有效处事原则。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就可能降低效率;如果在重要职位的任用上违背这一原则,甚至可能出现影响全局的重大失误。

先说“疑人不用”。诸葛亮本来对马谡并不是十分信任(这种不信任自有道理),但是,在街亭保卫战这样重大关头,诸葛亮却任用了并不让人放心的马谡,结果导致街亭失守,马谡丧命的重大惨剧。

再说“用人不疑”。明末镇守边关的大将,堪与清兵抗衡的袁崇焕,就是因为遭到猜忌获罪,终被凌迟处死。他的死,消除了清兵的心腹大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曾提出,“疑人要用,而且用人也要疑,过去所谓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很封建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相脱节的用人观。陈乃醒说,中小企业可调配资源相对较少,而其要迅速发展壮大又急需人才,只要是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是“疑”也应当要“用”,但“用”的同时,又要保持“疑”。“疑”并不等于不信任,正确的、相对的“怀疑”,恰恰是最现实的信任。

还有人撰文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千年古训大加挞伐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自古以来为人称道的一条原则。然而从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来看,这句话没有多少科学性,理应被否定。”

“‘疑人不用’吗?未必!楚汉之争时,刘邦对韩信的忠贞是有一定疑心的,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重用韩信,打了一系列胜仗;唐朝的魏征原是唐太宗政敌一边的人,但太宗却大胆启用。人所公认‘贞观之治’不能没有李世民,也不能没有魏征;美国的基辛格起初也是尼克松的对立面,但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捐弃前嫌任用基辛格为高级助手,取得了一系列外交上的成就。‘疑人不用’的误区就在于其专制、偏狭。专制表现为:只要我怀疑你,就可以不用你,丝毫没有一点民主选举、罢免的气息。偏狭表现为:以己之腹,度别人之胸,丝毫没有一点江山社稷为重的大局意识。对于经由民主程序选举出来的人,或许你可能有疑虑,不放心,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建立完备的权力制约机制,使其在法治的轨道上行使权力。”

论者指出,“用人不疑”的误区则在于其形而上学,忽略了“人性无常”这一道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一件错事、坏事的人是少数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此时清醒,彼时则可能糊涂;此时为君子,彼时则可能为小人。

还有论者对中国历史上以君臣关系为典型代表的上下级关系作了检讨后指出,综观历史,君臣间互相猜忌是主线,肝胆相照则是特例。

金圣叹评论青面兽杨志押运生辰纲被劫,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杨志受老都管的制约太多,不能做到要停则停,要行则行。老都管说白了就是梁中书派出的监工,说话有影响力;不似那些挑夫,杨志可以开口就骂,举手就打。黄泥岗上,杨志不让休息,不让喝酒,最终拗不过以老都管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着了吴学究的道,“倒了,倒了”。

金圣叹完全是“夺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感慨大德大才之士皆不能遇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领导。太多的防范,太多的牵制,常使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杨老令公碰死李陵碑是一例;乐毅攻打齐国,最后两个城市始终攻不下,谣言四起,燕昭王一死,只能辞官以避祸,留下“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的名句。刘备与孔明的故事能流传千古,为人津津乐道,从另一面说明这样的关系可遇不可求。

严酷的历史事实正如太史公所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评点《水浒》人物的著作《江湖不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me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