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止语静读,读了再说(三)

止语静读,读了再说(三)

作者: 水韵琴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22:39 被阅读0次
    止语静读,读了再说(三)

                                【懵圈】

          早上9点,把手机放进养机场,捧起《去学校化社会》这本书,开始了今天的止语静读。首先读封面,题目就成了我的拦路虎。我先顺着题目读,没读懂;我再跳着题目读,还是没读懂;我又倒着题目读,就更是荒谬了。瞬间脑袋里出现了万千个障碍,艰深晦涩,百思莫解。读完这本书,是今天的阅读任务,怎么往下读!这哪是“半亦是伴”?开始焦虑了!没有退路,选择了止语静读,必须得读!

                              【初识】

        打开“译者导读”,了解到本书是美国伊利奇所著,资料显示伊利奇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目睹了帝国主义经济与文化对贫困国家的侵略,穷人的生活疾苦,激发了他充当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代言人的强烈责任感。伊利奇对拉丁美洲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看得很透,在基于当时二战后的时代背景下,伊利奇横空出世,公开阐释了“去学校化社会”的思想,于是此书以应运而生。

                              【动力】

          当从“译者导读”里知道了教育与社会的问题是此书出世的背景时,刚开始看到题目时的那种茫然无错的感觉,在这一刻似乎有了一点模糊的目标,阅读的兴趣也有那么一点点提升了。

          继续往下读,在书中“主要思想”这部分里,我总算读懂了题目《去学校化社会》的基本结构。题目可以分为两个概念,“学校化社会”与“去学校化社会”,这是一对基本的概念。作者在本书中主要阐述对“学校化社会”的猛烈批评和对“去学校化社会”的倾情建构。这样一解析,我似乎从万缕海草中拎出了头绪,阅读的思路和目标一下子就清晰了许多,渴望阅读的劲头也打开了这极具挑战阅读的大门。

                                【略懂】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极具艰难的、反复质疑的、徘徊的思维中,我从“学校社会化”与“去学校社会化”这一对基本概念入手,阅读中针对这两个概念的内容做了特别的批注,算是我读懂这本书的一把钥匙。

          “学校社会化”这个概念中又有“社会化”这个概念,用作者的一个例子来说“社会化”这个概念:“在10年前的墨西哥,人生于家中、死于家中,并由其朋友安葬是很平常的事情,唯有照料灵魂之事才托付给制度性的教会。而在今天,生于家中、死于家中已成为贫穷或特权的标志。临终与死亡已被置于医生与殡仪人员的制度性管理之下。”作者通过案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本书距现在已经40多年,他列举了很多社会化的现象,然后过渡到当时的教育与社会的问题。

        而“去学校社会化”的定义,书中没有明确的文字归纳总结,我们一致讨论认为,作者想把整个社会当成一所学校,而非把学校当成一个行政机构。

        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学校社会化呢?我还是用作者的举例来说明。当时的联邦政府救助项目,给学校有补偿经费的拨款。按照政府的初衷,补偿经费是拨给内心处境不利的儿童的。事实上,补偿经费却也拨给那些收有大部分处境不利儿童的学校,但这些经费并未花在贫困儿童本人身上。在已将补偿经费纳入本校预算的学校中,因此而社会的贫困学生大约只占全部贫困学生的一半。这样,补偿经费除了用于教育之外,还被用于对学生的监护、灌输以及各种社会角色的选拔上,同时还有设施、课程、教师、管理者以及其他要素,也在预算中。因此这些增加的经费,使得学校更多的满足那些相对富裕儿童的需求,这些富裕的儿童不得不与贫困儿童同校学习,因而也成了所谓的“处境不利者”。这样,今有学校预算,原本打算用于改善贫困儿童学习处境不利的补助经费,充其量只有很小一部分最终能用在他们身上。

          作者主张去学校社会化,以上只是一个案例,冰山一角,伊里奇还有其它一些看法。读完整本书,通过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最终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认为现在的学校把学生教坏了,比如忽略对学生的技能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二是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感,学生不愿意上学,害怕上学;三是对于学习伙伴的选择,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四是我们的老师在学校到底交给学生了什么;五是教师角色的定位,仅这几个角色是不适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六是抨击义务教育,作者认为义务教育会使社会两极分化。

                                【疑惑】

          作者主张去学校社会化,他提出取代学校的最根本的办法是将提供一种网络或一种服务,这种网络或服务将为每个人提供能与他人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平等机会。我们选择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那么当一个人脱离了学校的学习,就没有任何财力的保障,国家制度的保障。如果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到了国家需要专项人才的时候,这种个体的、自由的、自然的学习能够达到国家的需求吗?所以,我一直坚持我的价值观立场,学校始终是承担教育职责的载体,它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延续历史文化,构建一种制度,是集体化对人才的培养。

                                  【反思】

        去学校社会化这本书有它独特的价值,虽然这本书距离我们已经40多年了,今天拿起来读,虽然读不懂,读起来很吃力,却留给了我很多思考。比如,书中提到的教师角色的定位,他把教师角色的定位分为监护人、说教者和治疗专家。40多年过去了,但我们今天学校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依然基本是循着这些,没有多大的改进。同时我也很赞同作者说的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学习都是或因鞭棍所逼或为理想职业所诱,他们总是靠死记硬背、阅读以及临场机智来应付各种考试。”这种现象不就是当前我们国家教育的现象吗?

          ……

          对于读完这本书的思考,激起了我们每个人的很多看法,大家热情于观点的碰撞和理念的梳理。这本书由开始的读不懂、不想读,到后来的滔滔不绝、意犹未尽,这种动态的阅读正是阅读的一种最佳效果。最后,我还是想说,题目太吓人了,引用丘校的建议,《打开门来办学校》,易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止语静读,读了再说(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nx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