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居轩首页投稿免审核专题首页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9-26 11:09 被阅读0次

此典句出自[唐代]许浑《塞下曲》: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译文: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赏析: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

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

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

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

而产生的悲剧效果,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诗人在诗中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相关文章

  • 诗词简牍:许浑《塞下曲》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 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中国有一部仅有十回的幽默章回体小说《何典》。...

  • 唐诗之《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一场惨烈的战斗过后,兵士们战死过半,再也不能回家了。可是...

  • 边塞(三)

    塞下曲 唐 许浑 夜宵桑干北, 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译文 桑干河北一次夜战,半数战土再没归来...

  • 过楚坑口占

    廿万秦兵齐束手,引颈沃血肥此土。 廿里铺壤步步骨,从此人心不归楚。

  • 《史记》初鉴 二百六十六

    引:商君既複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

  • 读史一得:淝水之战

    淝水秋凉暮云愁, 秦骑投鞭欲断流。 岂料符坚百万师, 不及谢安一计谋。 得意城头望北府, 惊疑草木似兵游。 晋军半...

  • 桑兵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 想写的cp

    巍澜,林秦,池陆,友卯,启副,团兵,瓶邪,奥特曼同人,凯伽,邪簇,山花,双北

  • 西楚霸王

    吴中降霸王,明志替玄黄。 起义择忠敏,分秦种梓桑。 绕梁安暮燕,旗鼓散鸳鸯。 兵败于垓下,乌江遂自戕。

  • 【李白】战城南

    去年战,桑乾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uo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