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古至今,我国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属乡村教育,这也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对互联网领域越来越重视,促使我国互联网领域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改革。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热潮,开启“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促使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力前进。这些变革给乡村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我国乡村教育事业要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助推作用去发展?又该采取何种因地制宜的措施去应对变革?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 互联网;乡村教育;作用
教育在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的全面应用(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等),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乡村教育的现状,推动乡村教育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和基层管理者,在互联网延伸至乡村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助推乡村教育的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2008年,自我国全面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以来,乡村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教育的普及率稳步提升,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攀升,乡村学生的升学率也在逐年递增。然而,由于我国乡村地区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整体较低等问题,要发展乡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乡村教育尽管受到国家政策和民间资助等各种帮助,但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仍旧不够,无法完全满足乡村教育额实际发展需求。2016年,我国乡村小学各类器械配备达标率仅为42.2%。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才刚超过4%,其中用在乡村教育的经费占比更小。去到各个乡村学校调研就会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多功能教室严重不足,或者教室的设备陈旧老化,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的问题十分突出。再者,学校的环境建设、安全设施投入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一旦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就没有办法配齐教学所需的设备、图书等,使得教师和学生无法正常开展基本的教研活动。
(二)乡村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从每年的就业数据来看,尽管存在大量的师范类毕业生,但是,更多的毕业生不愿去到乡村任教,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差、设施不全、薪酬不高,他们更愿意留在城市学校任教,或者从事和教育相关的工作。纵观我国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大多都是民办教师,且年龄较大,教师年龄、专业搭配比例失调。在很多乡村学校,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位年轻教师通常会身兼数门课程,包括自然、美术、体育、计算机和音乐等,除语数外三门主要课程,其余课程的专业老师十分缺乏。此外,由于地处偏远乡村,乡村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十分有限,这样就造就了乡村教师教学热情逐渐降低、竞争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无法提高的局面,他们没有办法掌握到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整体的教研能力不高。
(三)城乡教育资源不协调
从布局上来看,大中型城市获取的教育资源最多。在乡村地区,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也趋于倾向少数条件较好的县、乡镇学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乡村教师队伍中,初次分配到乡村学校占51.2%,但在二次分配时,有将近60%的教师调入县城学校,还有36.7%的乡村教师表示“想要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向上流动”的占67.3%,“平行流动”的占28.2%,仅有4.5%为“向下流动”,这些流动者大多数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到边远艰苦的乡村学校交流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
上述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除了得到政府政策的帮助之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到来,为解决我国乡村教育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有效的途径。
二、互联网给乡村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突破地域限制,推动教育资源整合,加大实现教育公平的可能性
互联网的共享性极大地打破地域限制,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推进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我国乡村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学校为基本单元,实行封闭教学,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绝大部分依靠国家资金投入建设。但是,现阶段国家多数投入只能倾向于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受地域和经济等条件的制约,教育的贫富差距已经越拉越大,两极分化严重,多数乡村学校难以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网络化教育的蓬勃兴起,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不再被学校和班级的围墙所约束,逐步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展了校园、班级的概念。与此同时,乡村学校利用共享教学资源也可以获得英、体、美、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的教育,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在教育起点还不公平的条件下增加实现教育公平的可能性。,将逐步被缩小甚至消除。
(二)更新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乡村教学质量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学习对象而存在并发挥作用。其一,促进乡村课堂僵化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给学校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数字教学资源的单向传输,而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将教学环节打通,渗透优秀的教学方法,改善乡村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知识传输、情感互动的低效问题;其二,改善教与学的体验。互联网给学校课堂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管理等的深刻变革。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技术手段和互联网资源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体验;其三,营造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现实、3D打印、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营造多感官参与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比如已经应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涵盖各类课程的云平台等,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更具沉浸感的知觉体验,还能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支持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背景下解决乡村教育发展的途径
互联网助推乡村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这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推动乡村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一)加大乡村学校互联网硬件设施投入,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第一,国家要加大乡村地区互联网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互联网与乡村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提高我国乡村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优质的人才。只有将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到我国乡村学校校园中,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学生的课程中,比如MOOC平台、O2O平台等,我国乡村学生才能获取到更多的教育信息和知识,才能使乡村教育焕发出新的 活力。
第二,教育相关部门要开放思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搭建适合乡村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引进并借鉴周围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更要与省内外优质学校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共享的教育桥梁,将更多优质优秀的教育资源引入乡村学校。
(二)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质,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综合素质的发挥往往决定着教学是否成功。这里教师综合素质是指,能够将互联网熟练获取各类信息并且讲这些信息做相关处理,再传递给学生,带领学生发展的综合能力。因此,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乡村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
第一,乡村教师要适应互联网给现有教学带来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互联网信息意识。同时,乡村教师要更多地学习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学习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将乡村各项教育工作做到更好。
第二,增加乡村教师互联网信息化培训。乡村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就要接受互联网信息化培训,学会熟练使用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软件。同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去发现、分析和处理教学信息,让学生在互联网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智能发展,成为学生自主化学习的引领者。
(三)建立学生专属网站,培育乡村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防御意识
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还未接触互联网的时候,由于并不能系统地了解网络概念,因此对于网络的隐性危害是没有警觉的,他们无法分辨出哪些是不良信息,很容易在互联网世界中沦陷。
第一,对于乡村学校的管理者而言,校方应该安排一些相关的互联网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网络安全,培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防御意识,让学生们在刚开始接触网络的时期就知道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哪些,正确认识互联网,让他们具备生命、安全以及责任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树立他们的公德、人文精神。
第二,乡村教育的管理部门和学下要像学生介绍专属的安全网站,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搜索信息,如何参加网站上面的一些娱乐活动,将学生们的情趣倾向培养起来,使得乡村学生能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建立健全网络督察机制与惩罚制度,对乡村学生使用的各种网站、信息、视频、图片等进行定期监督,从而从根源上使不良信息无法蔓延,一旦出现负面信息,相关部门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乡村教育会迎来新的发展。它更多远在山区的孩子可以参与进来,更多的乡村教师也逐步提升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综合素质。未来乡村学校会自己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教育道路,把互联网思维深嵌入乡村学校的课堂,让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真正的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