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家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
儿子不解,问老爸为什么要“多此一举”?
白岩松回答:“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这样的举手之劳,方便其他回家的人,减少等待时间”。
后来,白岩松发现: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跟孩子说过你“应该像我这样体谅他人”之类的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几句话,往往就可以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辈子。
来看看下面这些掌握高超“话疗”技术的父母,如何凭借短短几句话,为孩子系好“第一枚扣子”的故事吧。
01 李一诺:人改造社会如同蚂蚁啃骨头
李一诺,曾任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现任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从小到大,李一诺遇到问题和困惑时,总能从妈妈这里找到她满意的答案。
有一次,一诺非常沮丧地问妈妈:“上课时老师讲的事情和我在社会上看到的不一样。人改造社会如同蚂蚁啃骨头,半天也见不到效果,但是反过来,社会改造人,就像骨头砸蚂蚁那样轻松。”
妈妈笑着指指外面:“你看外面下着大雪,我们有办法改变吗?没办法!但是我们可以在屋子里生一个小火炉。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是可以创造一个小环境。你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诺听后高兴了起来。
长大后,李一诺没有忘记要生起很多“小火炉”:2015年,她降薪2/3成为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带领团队参与解决更大、更多的社会问题;她创办了“一土学校”,致力于“创新的学校可以培养内心充盈的人”……
02 孩子,你帮妈妈洗碗不值得表扬
“爸爸,我刚才已经帮妈妈把碗洗好啦!”有一天,朋友老王的孩子向他“邀功请赏”。
老王说:“孩子,你帮妈妈洗澡并不值得表扬,以后千万别帮妈妈干活了。”
“为什么不帮啊?”孩子觉得奇怪,歪着小脑袋问。
“你看爸爸,每次洗碗的时候会说是帮妈妈洗的吗?每次拖地的时候会说是帮妈妈拖的吗?都没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家里的成员。每个人都要吃饭、用碗;家里的每一块地板也都是共用的,所以不要再说是帮妈妈做的了,我们只是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这是对家人的责任和担当”。
03 母女二人种豆芽菜:让我们试试
曾看过一部泰国公益短片——《豆芽》,讲述一位母亲如何从豆芽开始,教育孩子解决问题、实现梦想。
在一个农贸市场,妈妈和女儿在自家的摊位卖菜。
小姑娘看到别家摊位的豆芽卖得最好,便突发奇想要种豆芽去卖。
面对女儿的请求,妈妈说:让我们试试。
于是,母女二人开始了种豆芽菜的尝试。然而,到了豆芽菜该发芽的日子,却并没有预期中发芽的样子。
面对这次失败。妈妈又说了那句话:让我们再试试(We can try again)。
她们一起看书、查资料,了解豆芽的生长习性,但还是失败了。
但她依旧没有气馁,而是再次鼓励女儿。
她们重新调整了种植豆芽的方法,最后终于成功了。
妈妈问女儿:“还想不想再种点别的?”
女儿学着妈妈的口吻坚定地说:“让我们试试!”
后来,小女孩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这个视频里的母亲并不是一个天才,而且学历并不高。但她“让我们试试”这句话教给女儿解决问题的方式,成为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04 人在世上飘,你得磨快自己那把刀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到夏天,我的主要任务是打猪草。
打猪草之前要先磨刀。刚开始磨刀,耐不住性子,刷刷刷磨个十来下就停,用大拇指的指肚子从刀刃上轻轻划过,试试刀是不是已经足够快了。
母亲告诉我:“磨刀不用试来试去,耽误事儿!”
我觉得奇怪:“那怎么知道刀磨快了没有?”
母亲说:“你只管低头磨,使劲儿磨,等你脑门子上冒汗了,刀自然就差不多了。磨到你全身冒汗的时候,刀就会非常快!”
我试了一下,这个法子果然很灵!
行走世间,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刀”磨得快快的,关键是“低头磨,使劲儿磨,磨到脑门子冒汗甚至全身出汗冒汗”,你的刀自然锋利无比!
05 董卿爸爸: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董卿成长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父母是知识分子,有着严苛的家教。
她从小做家务、背诗词、练长跑,在父亲的求全责备中长大。
父亲甚至一度不许她照镜子:“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董卿的爸爸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打小就很苦,爷爷过世很早,奶奶又是农村妇女,家里特别穷。
父亲骨子里认为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这种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董卿。
父亲勤奋、苛刻、固执,这些曾经伤害过她的特质,后来分毫不差地在董卿身上生长出来,困扰过她,但也成就了她。
像宿命一般,她发现自己和父亲变得越来越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最拼的时候,一年做了130多场节目,累得摔断了尾椎骨第四节骨裂;累得生理期紊乱,整张脸都是痘痘。
06 学校比家大一点,家比学校小一点
很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够进步、不够优秀,然后把责任说成是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还藏着推卸自己责任的部分。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每天同孩子的交流。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
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反过来,家是比学校小一点的地方,父母是比老师更具有优势的“老师”。
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最好学会“话疗”:因为有时候,一两句话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受用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