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看完后如果你觉得值得推荐,请不吝分享。
一些动力和初衷
回到格拉斯哥三个星期,我终于跟朋友M约上了。晚上我们喝了三杯啤酒四个小时,就文化不同、融合、理解、包容这些问题,聊了个酣畅淋漓。
M可以算得上是我在英国时间最久的英国朋友了,这么多年,他指导我成长,支持我的事业,理解我的得失。
而我们见面,总有一个不变的话题——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融入问题。
我觉得,如果每次我们的对话都能录音的话,这么多年的讨论和深入,这个课题可以申请PhD研究了,我们都可以写本书,并且是实打实的,一手资料,真实体验,深刻收获。
太多太多的学生给我们素材和灵感了,每一年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我们从中、英两个侧面收获不同的素材,不同的理解,但是却得到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和英国人性格本质上最相近,表达上却最不同。深入理解这些文化不同,找到自己的个性并有效表达出来,本该是出国最大的价值和目标。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很多我们期望实现的效果,只有跟正确的人在一起,才有可能获得期望的结果。而决定这些人正确与否的因素,首先是是否有一颗开放而感恩的心。
那些我不认同的价值
这几年做有爱的时候,最常见的问题是,超姐,我做完志愿者有证书吗?
很多人也出主意,一定要做个证书,也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最终会获得证书,这样才能刺激他们参与。
我本质上实际是十分抵触这件事情的。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现实意义,我都对证书毫无好感,虽然我们还是会颁发证书。
从情感上讲,我认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学生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你可以尝试做各种工作,在这些工作中获得历练、成长,通过犯错误、考虑不周全、从无计划的被动完成任务等多种实践中,以小见大,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以及学会做人——这些,远比证书重要。
很多时候,证书所体现的价值,远不如一封雇主的推荐信,肯定你的工作成绩,肯定你的人品和潜力。况且,在这个证书泛滥的时代,谁都知道,证书的“功利性”远大于“实用性”。
这么多年跟学生打交道的经验者,我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残酷的结论:说一千道一万,大部分人还是看重实打实的利益——它可能是一份证书、可能是一份工作证明,可能是实打实的工资,可能是要你解决签证问题。这些诉求的背后,多数不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水到渠成”,而是一种“速成”的追求,并带有一种“你帮助我是应该的”的偏执和妄念。而一旦求之不得,则心生怨恨,或暗地腹诽,或明里诋毁。
现在的我,随着年纪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理解。我不认同你,但是我不想评判你的对错。这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是个人选择问题,无所谓对错。
30岁的我,已然学会了,不以个别人的行为责难自己,也不去为一些不值得的人浪费精力,更不会为纠正别人的错误耗费自己的时间和心血。
不去做那个给你教训的恶人,实在触犯底线,再交给法律处理。
不去做那个没有底线的烂好人,如果真的想要我的帮助,先付出努力证明自己想改变再说。
无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VS 尊重他人成果
我其实完全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有爱这些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从最早中国学生做慈善,最早应用微信平台,最早采用排版,最早进行实用式汉语教学实践,最早举行各种以文化融合为目的活动初衷,最早提出“融入当地”目标和解决方案等这些诸多案例来说,我们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了。我们从来不怕被抄袭,因为我知道,我们总会想到新的想法和点子,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我曾经面临太多的机会可以发展壮大这个机构,但是代价是,我们的服务质量和初衷会打折,于是最终还是决定了放弃。包括现在放弃格大社团、放弃成立任何学生社团这样的决定,我都经过了慎重的考虑。
宁缺毋滥,宁愿不存在,也不要任何人把它变成一个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
但是,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的释然大过于遗憾。我终于不用再纠结于处理那些让我心力交瘁的人际关系,也不用再时时防备来自其他个人或组织的攻击或恶意诋毁,更不用事必躬亲的去纠正那些我不满意的质量和效果。我只需要取悦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
我只需要问自己,它是不是你最初设想的那个样子,它有没有让你感到满足和成就感。这就够了。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健康的心理状态了吧,就像是我现在的恋爱观和人生态度一样:
它要首先是我想要的,然后让我幸福,而不是让我一味的付出,或妥协质量,或放弃初衷。30岁的我,无比清楚的知道,爱自己是一切成就的前提。没有对自己的珍视,就无所谓个性,就没有创造,就失了生机,就最终没了核心竞争力。
说回到模仿别人和借用别人想法这件事,国外的文化是这样的。
比如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聊天,不经意的聊到一个活动想法,对方起了个头,我贡献了很多主意,聊得无比欢乐,过了好久后我都忘记了,朋友发来邮件说,她想搞一个类似的活动,想把我当时的一些想法加进去,问可不可以。原话是Do you mind if I use some of your ideas in our discussion(你介意如果我用一些我们当时讨论时你的想法吗),我说当然没问题啊!结果活动的时候我去了,她还在活动最后,特别给我一个credit致谢,说哪些是我的主意。
这些例子,在我来英国这8年的时间里,简直不胜枚举,对我最直接的教育,就是在之后,我也给每一个贡献了力量的人credit(信用和认可),哪怕是一个再小不过的idea。引用别人的东西并给出出处,这不仅是只有学术中才有的行为,更是实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严谨的态度,跟我们中国当前“极其不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剽窃文化”,形成了天壤之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分不清楚写论文时“引用”和“剽窃”的区别,屡屡感到困惑。
我最早接触到这种严谨的态度,其实是从我大学的论文指导老师张军老师身上最先感受到的,她带着南大学者的严谨,言必有出处。更让我感动的是,出国后我帮张老师找了一些材料,都没找到什么有用的资料,张老师还专门说,我出书时,致谢的名单里会有你,让我极其惶恐。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周围朋友的切身影响,都让我越来越严肃的看待“尊重别人成果”这件事情。
跟苏格兰商会一位老朋友谈中英商业交流时,他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能避免我们的中国集团访问了当地企业后,回去一声不交代自己单干了?我说,很多时候是中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剽窃”问题,访问时可能需要让翻译强调出,“这是我们的知识产权,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属于侵权行为”。我们又商谈了很多细节,关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但是这个过程让我感到悲哀。
虽然最后我提到了,“如果别人一听就能抄袭去的,也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但是我个人还是极其抵制这种抄袭行为。我希望这样的解释根本不用出现,我希望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是令合作国家担忧的“抄袭”声誉。虽然目前,剽窃他人的成果,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到了可以理直气壮的换个名头并指责别人,“难道只有你才能做这样的事情吗?”的时候了,底线之低,令人发指。
出国,先不要说学什么知识,先学学底线,学学尊重。
一个令人费解却又无比正常的现状
前几天跟一位教授吃饭,期间聊到一个我们太有共鸣的现实状况——
教授说,他这几十年,接触了太多的学生,因为学生要考学,要哪个不要哪个,他有最终决定权。这期间,就有了人情和走动。他从未主动索取过回报,也未待价而沽的去提供自己的帮助,但是别人主动给予的回报,他也不会回绝。
教授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么多年,他遇到了很多寒门学子,优秀却缺乏机会,像很多老师一样,怀着一颗爱才的心,他将很多人捧着钱都要争取的名额给了这些寒门学子,并在培养过程中悉心照顾,可以说到找工作、找对象,教授都是偏爱的。
另外一个群体,是那些能经济能力,带着厚礼上门寻求帮助的,很多时候是教授一句话的事儿,教授也帮了,但是平时并未多加照顾。
按理来说,就人生贡献来说,教授对寒门学子的帮助远远大于后一个群体,就感恩程度来说,前者更深,后者略次。然而现实是,前者毕业了、工作了之后,鸟无音讯。后者每到逢年过节总会带着礼物上门走动,短信不断,哪怕不在同一个城市了,能回来母校总会先去看望老师,一起吃饭聚会。
教授说,我缺那些个问候,缺你那个饭钱吗?是要他们来感恩我吗?
不是那么个事儿。
这反映了一个做人的问题,也反映了成长环境对人感恩之心的影响。
那些带着礼物上门求助的,他知道所求来之不易,愿意付出财物去获得帮助,获得后,他也珍惜自己的付出,并时时感念别人的帮助,了解别人帮助自己并不仅仅是财物关系,更是难得的人际关系,所以会时时维护,常常感恩。这样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好的生活。
而没有付出就收获帮助的群体,却会觉得因为自己在某方面弱势,所以把别人对他们的帮助当做理所应当的,更别说有维系关系的觉悟。这样的人,反而在人生中,容易碰壁和停滞不前。
这样类似的例子到了英国也不胜枚举。很多朋友不理解我的一些“义务”行为,不止一次的告诫我,你不收学生钱,学生不会感激你,你收学生的钱,学生反而更感激你。教授的故事里,这样的事情大多发生在寒门出生的学子身上,这反映了一个“贫富”的问题。能担负得起出国的学子们,家境一般都不会太差,这里的“贫富”就不只是物质条件上的贫富了,更多的是精神和教育上的贫富。
“穷人”多有别人“理所应当帮助我”的心理,因为他缺乏物质资源、教育环境,首先想到的是直接利益、短期利益。
“富人”多有远见,相对充足的资源让他们可以长久的经营某个事业、某种关系,不会因眼前利益因小失大。
纵观中国,GDP爬得再高,其实还是一个“穷人”的国家。
出国,其实更多是要去思考“贫富”的概念,学习“富人”的风度和底蕴,帮助自己和这个国家,有朝一日能彻底脱“贫”。
“海归”遍地的时代,你的价值在哪儿?
“文化融入”,一直是移民大国关注的重点,甚至是治理的难点。融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课题,小到一个街区对一家外国商店的认同,大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输出和外交政策。
当今留学生,不需要“忍辱负重”的去在国外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反而就消费水平来说,平均月消费远高于当地学生。就生活质量来说,西方已经不是“天堂”了,中国的美食、手机应用的便捷,让海外留学生活变得“艰苦”。抱着“镀金”的心态出来留学,挤破头进名校,回国后照样跟国内毕业生一起挤人才市场。
“海归”的市场还是有的,问题是,“海归”的质量令人置喙。因为“扎堆式”的留学,导致热门大学里经常出现200多号人一起大班授课,仅有的两三个非中国学生却成了“外国人”,海外留学变成了“换个地点”上英语课。
因为无法融入当地学生的群体,大多数中国学生还是跟中国学生结伴,生活停留在了图书馆、中餐馆、名牌店、KTV等场所,用中国人的服务,走中国人的旅游路线,甚至完不成论文都可以找中国人代写。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海归”,英语甚至都说不溜,更何谈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跟从事人才交流方面的专家沟通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提到,能融入,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也需要天分。我赞同,性格积极的人比性格消极的人更容易融入,这是性格上的优势。那没有这种优势的人就无法融入了吗?未必。
四年前我在新生讲座上对学生讲,我对融入的理解,从来不是放弃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去全盘接受所在国的影响,而是一个接受、思辨和选择的过程,也是出国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首先,你要勇于尝试与自己文化和习俗不一样的东西,尽可能多的去触发能接触到不同的契机,并以学习的态度去接受它。比如,英国洗碗盘子用布擦干后放回橱柜,你先想到的不是,哎呀这个多脏啊,完全不能接受,而是学着先去做,去尊重这种不同。
其次,在接受的过程中,你要思辨这些不同,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并带着这些深入的思考,去与当地人交流,寻找答案。如果擦干盘子这个举动是脏的,为什么英国人每家每户这样做却没听过谁拉肚子?如果把内衣裤和外衣裤混着在洗衣机洗有细菌问题,为什么西方人都这样做?我们的最初想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上的误解?要评判一件事物对否,标准的树立在哪里?——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让你独立的思考,不会轻易受人影响,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跟当地人打交道,会更容易交到朋友,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不同。
第三,在不同中做出选择。选择,从来是不是非A即B,而是1+1大于2。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最适合的文化进行交流,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也是最能获得双赢局面的,因此,一个熟悉双方文化的谈判者和交流者在国际合作紧密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海归”最大的价值。对文化不同的深入了解,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结合我方的现实进行综合思考和决策,才是双赢的前提。
真正能够融入西方的中国人,从来不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文化就抛弃了中国文化的人,反而是能辩证的接受双方文化的优势,在行为和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不盲目自大,不轻易评判,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
和而不同,活得越明白的人,反而越谦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