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人多的场合,越是在茫茫人海中,我越是常有“千人万人中,一人两人知”的孤独感。孤独到不想说话,只想安安静静地呆着。
妻说:“你这种性格怎么适合当官?”
我说,是啊。我也知道不适合啊。所以也不去为难自己谋个一官半职以求快速作功于国家啊。
相反,我反而觉得享受孤独的状态很好。觉得这世上,哪怕一人懂我也够了,未必需要两人知我啊。
浸淫在孤独中久了,就觉得孤独是一种难得的心境,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和谐。
对于写文的我来说,灵感在孤独中产生,创造在孤独中萌发,思想在孤独中闪烁。孤独,常常能让我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有位读过两本张爱玲的小说的朋友劝我,你别读张爱玲的书,她的文字太冷凉太孤独了,一如她的人生和她的结局。
可我还是读,因为我也是个孤独的人,我也爱享受孤独。只是我告诫自己,自己的文字要有温度有温情罢了。毕竟,作为一个作者而言,孤独是不得不品味和面对的。孤独是我对社会最清醒的认识,是我人生最简约的风景。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一生非常孤独,连累文字也是一样,透着一种喧嚣过后的苍凉:“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楼下公鸡啼,我便睡。像陈白露。像鬼---鬼还舒服,白天不用做事。”“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仿佛这份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张爱玲断然无法丢掉,她的小说里苍凉无处不在,也几乎没有完美的姻缘,包括《倾城之恋》,我亦不认为那是好的结果。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在张爱玲的心里,一个人的世界真是无与伦比的精彩。
其实,大部分作家都是孤独的,在与文字相舞相守的日子,有几人不孤寂?
沈从文在一篇没写完的遗作中的开篇之言是:“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这也是镌刻在他墓碑上的两句话。
钱钟书先生一生安贫乐道,就是最好的同道友人亦是极少往来。一家三囗茶余饭后,往往是安静地各自读书,钱先生思想的天空是旷世的幽寂,并且成就了他。
作家贾平凹也曾写道:“不写,这个月五篇小说的计划岂不落空?移到下一月?下一月有下一月的五篇。不,惟创作才是生命,其他一切都在幻化中。”“可在这世上要安身立命,我凭啥呢?我就凭手中这一支笔呀!”
女作家雪小禅说:“女友用中药里的一味药形容过我---独活。对这个形容我十分认同,我不喜欢热闹,在现实中,也喜欢一个人发呆,静静坐着,听听戏写写字,尽可能离热闹远一些---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能做到三两枝,已经很好,真正的妙处在于,三两个素心人,小桌围坐,大雪天,烹煮酒赏梅花,这样的人生,算得真味,而独活,未尝不是一种更妙的意境,少了苟同的人生。我朋友很少,但有了就特别真心,都可以两肋插刀的那种。我的确不算一个随和的人。而且可以说,一点也不算。有时在人多的时候可以一句话也不说,但遇到对的人,我又滔滔不绝。”
在这纷繁的人世,觉得自己孤独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也许拥有孤独的人,才拥有真正的自我吧;也许拥有孤独,并能与孤独和谐相处者更优秀于常人吧。总之,上述的灵魂是孤独而优秀的。
他们也应该和我同感,进入这个孤独的状态,就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可以在这个孤独中寻找自己最初想要的本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信仰;明白该如何去切换生活的态度,找回我们生命中最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孤独有时不可怕,它会让我们铅华落尽,删繁就简后认清自己:谁才是我们最该珍惜的人,什么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
一个人明白什么东西是自己最想要的,什么人是自己最该珍惜的,就是参悟人生了。而孤独能让我们于禅定中悟到,听到我们内心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