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讼唯有坦诚药,
谁人闯祸谁人喝。
且莫连累无辜者,
制造冤案要下课。
(卦辞)(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爻辞)上九:或锡之 带,终朝三褫之。
九五:讼,元吉。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以和为贵
(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需”是获取的意思。在获取自己所需的时候,最容易引起纠纷,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在《需》卦后接《讼》卦,讲述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讼”的本义就是争论、争辩。双方发生争执时,需要有人来调解、仲裁,故引申出诉讼、责备等义。在卦爻辞中本义及引申义均有使用。
“孚”:诚信、守信。
“窒”:遏制、阻止。
“惕”:警惕、戒惧。
这段卦辞由四句话组成。“讼,有孚窒惕”是第一句。“讼”字提出了发生矛盾这个问题。“有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也即双方均要带着解决问题的诚意,有了这种诚意,就可以“窒惕”,遏制戒惧心理,也就是消除相互的不信任。
第二句话是“中吉,终凶”。什么是“中”呢?“中”是针对“终”而言的,指中间阶段。矛盾解决之后是“终”,矛盾发生之前为“初”,矛盾从形成、发展到解决的过程就是“中”。“中吉,终凶。”是说虽然矛盾发生后可能会被处理得很圆满,但最终的结局还是会不好。为什么呢?作者没有说,但是由现实中的例子可以想见到,矛盾的发生将会或多或少地给双方留下一些过去所没有的意见,从而破坏掉曾经有过的和睦。正如伤口好了还会留下疤痕,这个伤疤一遇到变天就会疼痛复发一样,曾经发生过的矛盾将会对今后的关系留下负面的影响,所以作者说“终凶”。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对争讼本身所持的否定态度,那就是以和为贵,不要轻易争讼。
第三句话是“利见大人”。“利见大人”是说如果能够有德高望重、公正贤明的人在发生争执时出面调停,就有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反之,遇到解偏跤的“小人”,或者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调停人就麻烦了。“大人”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他既要有辨别是非的才能,又要有公平裁决的品德,还要有使裁决得于执行的实力和众人信服的威望。《史记·周本记》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四方诸侯都请周文王来裁断他们之间的争执,就是将周文王视为这样一个“大人”。反过来说也一样,只有一个善于调解解讼的“大人”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才能成为一个好王。
最后一句话“不利涉大川”,是进一步强调了“讼”的危害,也是对“终凶”的进一步解释。因为双方发生争执而造成不团结,由于不团结就难于完成需要全民支持的重大事业。大家想起点什么没有,是不是想起了“团结就是力量”那首歌,对,这正是“不利涉大川”的意思。因此,《讼》卦卦辞可译为:
“当争执发生的时候,如果双方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就可以遏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达到消除矛盾、解除双方紧张状态的目的。但即使是使纠纷得到圆满地解决,最终的结局还是会因为这种争执留下的结蒂而不好。在处理争执的时候,利于由公正贤明、德高望重的人主持调解。而争执的出现将因为影响团结而不利于重大事业的完成。”
提醒一下:《周易》是一本王者之书,卦爻辞所指的讼事都是指事关国家的大事,相当于美朝关系之类的问题,不要把楼上的小子深夜回家时脚步声大大,吵了本小姐瞌睡之类的鸡毛蒜皮事拿来套。当然,这样套也不是不行,不是没有用,只是不是《周易》的内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