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驱动力
想想自己一直以来坚持时间最久的东西,就是对文字的喜爱吧,从小时候就很喜欢作文,莫名的喜欢却写不出来什么东西,中间很长时间也就正常应付课程需要,对于喜欢也就是字面上的喜欢吧,没有额外的花时间去阅读去练习写作。
真正开始相对大量阅读,是从大学开始,本身至善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文理结合,理科生都要多上文科课程,上过一些写作课、文学作品解读、哲学课等,对于语言、文字与情感意义的传达开始有了一些说不清的直觉,自己似乎一直都很喜欢一种不确定的直觉状态,也有意识地不想看太多方法论。印象最深的两个课程,一个是关于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的解读课,“以前我以为,我和姐姐不一样,后来发现我其实是跟在了她的后面”,一个是南大老师的哲学讲座课,其中关于语言的限制与扩展研究,打破了自己最初对哲学很形而上的印象,最最感慨的还是老师的风度哇,他双腿交叠、手拿玻璃杯讲课的画面还一直停留在脑海中,是那种仿佛把水变成红酒,提升周围环境的魅力*⸜( •ᴗ• )⸝*
回忆起来,自己最规律的一段时间,每天下午课后会去图书馆看一个小时左右的杂书,还有记忆的几本书或者画面: 易中天的美学系列,“美神走下神坛”;熊逸的国学系列,以现代视角去追溯古文,一种一个答案套一个问题很生活化而容易脱离主线的行文风格;何新的古典新解和略带阴谋论的国际关系书籍,记得当时认真记录了古典新解中一些符号意义;并不能看懂的印度的一些类似修心文章,真实的那种字连在一起看不懂系列,居然就不知所云的看了一大半(๑• . •๑);一直很喜欢却看不大动的物理科普类,时空、维度到弦论,总是读到一半的好几本书……
还有沉迷于网络言情小说的一段时间,经典桐华作品,《长相思》的长生与陪伴,《曾许诺》蚩尤的“其实是我在走向你”,青春之歌《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紫微流年的《风语传说》,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有一种无关乎情节取直观感受的感觉;墨宝非宝的《一生一世美人骨》,略带古风的将军佳人的前世今生,他的好几部作品都非常喜欢,简单文字叠加后的神奇温暖效果;唐七公子的《华胥引》,梦境与现实的生命抉择,曾经满足一切想象的苏誉(๑• . •๑)……
写作的第一重直觉感知
网络小说中的番外是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视角的作用,最喜欢的关于以不同视角来讲述一个故事的书还是《我的名字叫红》,大爱的帕慕克/撒花;以一段故事描述一种感受,如《风语传说》的等待;在历史事件中创造或者揭秘真实的故事,《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步步杀机,《时间的女儿》中第一次感受到沉默的可怕之处,将真相掩埋的大多数沉默。
有时间觉得写作就像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可以随意的播撒种子,然后在试验性的无数抉择中,得到故事中或者自己真实世界中想要的一些答案。
deadline与仪式感——于简书
不知是不是由于快节奏而很多时候无法畅通或及时地语言表达的原因,慢慢更喜欢文字记录与表达,然后越来越多的断节,使得更多表达都流向了文字。一直关于很多模糊的概念与情节都想展开来,由于种种不得时间的原因,总是没有开始。
开始写简书的时间不长,目前坚持日更确实培养了自己很好的习惯,有一个任务的加持,会更加认真的去观察周边,阔阔爱爱的花草树木,和来来往往的人群,然后随心发散,随手将一两句词语记录在备忘录中,有时间再进行扩充成文。
一次吃饭后经过走廊,和同事聊着天随意扫过两侧的玻璃窗,聊到简书带来的好习惯时,脑中突然出现“目标、过程、结果”三个概念,才发现我们是不是搞错了一些概念,从目标带来的高压而提倡的轻装上阵“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是不是丢掉了提供动力的“目标”?以至于没有结果的过程过多后,突然发现“结果其实很重要”。
现在简书的日更就是目前自己写作的目标,享受每天随手记录的过程,相信时间的魔力,结果虽然未知但是值得期待*⸜( •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