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龙阿姨: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的《第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是我看得最懵懂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你与安德烈谈论起了“左”与“右”的政治概念。而对于1991年出生于中国大陆的我,对政治毫无概念,至于何为“左”,何为“右”,更是不懂,只当是旧社会的说辞。
信中,你把安德烈对“安妮”的阶级意识和精英思维的反感归到“左”。你在辞典里找到对“左”的定义是:“主张平等,强调社会公义,譬如工人权益或者工会权利;比较关切穷人和弱势的处境,反对民族主义,反对阶级和威权,与传统文化保持距离,对特权和资产阶级充满怀疑。”
从定义中,我认识到“左”就是站在工人或穷人立场,与特权相对立。那么,与之相应的“右”就是站在精英立场,与弱势相对立。
安妮的阶级意识与精英思维表现在对“约翰事件”的看法上。在我看来,“约翰事件”就是一起校园暴力事件,需要严肃处理,但也是常见的,从没考虑到阶级层面的问题。而安妮提出“我们学校将来收学生时,应该要先看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级,再决定他够不够资格进来。”
这样的想法明显不对。可看出安妮身上所具有的阶级优越性。以家庭背景和社会阶级来决定孩子能不能上学,这只会加剧阶级间的分化,不利于社会发展。再说了,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不能以阶级为准入门槛。如果在古代,孔子一定反对安妮,因为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他让非贵族子弟得到了教育。
我跟安德烈一样是反感安妮的言论,可我不会有把安妮归到“右”的光谱里,把自己归到“左”的光谱里。没有这样的意识。一提起“左”与“右”的站队,就会想到中国的革命,似乎离自己很远。
我也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左倾”定义是:1.思想进步的;倾向革命的。2.分不清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在革命斗争中表现急躁盲动的(左字常带引号作“左”)。“右倾”定义是:思想保守的;向反动势力妥协或投降的。
简单来说,“左倾”与“右倾”就在于思想进步与否。这明显与你所说的以立场不同的“左倾”与“右倾”不同。
如果非得选择一边,你说万不得已你会选“左”。这时又提出一个概念——理想主义者。
“如果说我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二十世纪教了我任何东西的话,那就是: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一个有了权力而不腐化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曾经过权力测试而自我信心满满、道德姿态高昂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靠的。”
你这里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指的是那些追求公平正义的人吧!这算是一种提醒,即使那些站在弱势群体一方的人,也是值得怀疑的。就像不能劫富济贫一样,不是站在弱势群体一方就是天然正确的,可以为所欲为。
“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
这话真是一语中的,我们要谨防这样的正义感与同情心。不然,就会被人利用,成为失去理智的乌合之众。当一群人叫嚣着正义时,我就会感到害怕。
2017年11月16日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第第二十五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