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小生的老生

作者: 不驚不怖 | 来源:发表于2016-12-23 21:45 被阅读52次
    图片摄于苏州山塘街

    突然想起彼时在苏州寻觅昆曲,遇见的一位颇为可敬可爱的老辈艺人。

    老先生七十余岁,工老生,已从南京昆剧院退休。如今受山塘昆曲馆主人邀请在店里演出,顺便指导年轻演员。那天老先生在客串了一折《游园惊梦》里的小生柳梦梅后,自觉扮相、身段、唱腔有愧于观众,便主动走出后台与大家聊天以表歉意。老先生一口茶一段话,从昆曲的过去和现在,到杜丽娘的唱腔与颦笑,娓娓道来,出离耐听。听着这样一位将一生献给昆曲的老先生侃侃而谈,让我辈愈发感受到了昆曲的唯美和厚重。

    与老先生攀谈得知,原来他竟是“传字辈”名家郑传鉴的学生,顿时更增了一份敬意。郑先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按着六百年来手耳相传的老规矩,培养起来的最后一批昆剧演员。当时他们肩负着振兴昆曲的使命奔赴大上海,可惜正赶上时代变迁、家国动荡,虽几经波折也终于没能让昆曲重现辉煌。为了维持生计,郑先生去了当时大上海正时兴的越剧团体里担任“技术指导”,将昆曲里数百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越剧,从咬字发音到身段程式,从言谈举止到场面设计,手把手帮助越剧脱胎换骨走向了大舞台,成就了戏曲界的一段佳话。

    说起老师,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亲眼见到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次他跟随老师在南京看越剧演出,进到剧场时演出还未开始,但郑先生已经被越剧演员们认了出来。于是,剧团所有人员提前上台列队站好,然后整整齐齐的向郑先生鞠躬致意,态度恭敬而庄重。料想那个场景应当颇为震撼,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两个剧种的传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再度相会,那几乎就是命运安排的一个仪式,一个见证文化浴火不死、艺术涅盘重生的仪式,那个鞠躬里蕴藏着的是对一个民族审美灵魂的由衷敬意。聊罢,老先生意犹未尽,索性再度妆扮起来唱了一段老生的戏后,这才心满意足的回到后台休息去了。

    离开苏州后,那半晌的昆曲和执着的老先生久久不能忘怀。何时再赴苏州,定当趁夜赶往山塘昆曲馆,好好看看老先生口里像样的昆曲。

    我相信,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人和一些事是大于时间和生命的,比如昆曲,比如老先生。他们将汉族文化中最美的部分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大步飞奔的我们留住根和魂魄。有一天当我们跑远了、跑累了,甚至忘了自己是谁时,不妨回过头看一看那一直安静等在那里的昆曲,不知道那时我们会不会痛哭流涕,会不会在几经岁月打磨的水磨腔里重新寻回家的温暖。如果有那一天,我希望我会在场,然后,能够以一个“先觉者”的目光得瑟的看着晚到的同胞,话语里带着些许得意的道一声:“来晚了吧?不过,来了就好。”

    是的,来了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唱小生的老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fl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