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西瓜理财_知世
在知乎上发现了这个问题:
上海到底有什么不好?
作为在知乎上常年潜水的小透明,我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这种绝不缺人去回答的问题,我的常规动作就是默默翻完答案点个认同,以示在这个问题里“我来过,我走了”。但我今天“违规”操作了,留下一句淹没在两千多个回答里的话:
“上海没什么不好啊,就是太大了,大得让人容易找不到自己。”
没法儿罗列条条据据,没法儿熬一锅鸡汤,没法儿讲个玄妙故事,所有我能说的只有这一句话,这一句真心话。一句差点让我永远拒绝这座城市的话。
魔都什么都不太缺的样子。每座城市各有各的好,不好的地方都雷同。上海常被诟病的地方,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我之所以对魔都怀有深深的敬畏感,是因为从我走下高铁站在魔都大地上的第一刻起,我就忧虑有一天我会找不到自己。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会怎么样?
哲学有经典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对“你是谁”的思考一直贯穿在人类的思想史里。几近本能地,每个人不必经人提点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走在路上,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会暗问自己: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以前我也会这么问自己,可怀着对海阔天空的信仰,我大可以对自己说:我当然和别人不同,我可是要当海贼王的男人!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别的都是渣渣!但在天朝最大的精英流入地魔都,我深知,比自己卓越的人,实在太多太多。
以前他们可能只存在屏幕里,你随心所欲竖个中指表示鄙视,谁知道?而如今,他们可能就活在你的身边,一旦你喊出豪言壮语,他们就可能随时浮出来用实力教育你什么叫战五渣。或者你也可以称之为成长,不过林语堂有语:幻灭是成长的开始,孩子。
最首先找不到的,是想象中的自己,由于幻灭。
在海纳百川的上海,无论哪来的外地人,似乎都能找到跟家乡有一丝关联的东西,聊藉思念。可又觉得少了点味道,这种味道名为乡情。同个城县的老乡大约难遇见,同个省区的概率还是有34分之一的。无论当初为何纷至,也会希望万盏灯火中有一盏是为自己而留,或者再至少,可以有一盏属于自己,不管是暂时的,还是70年的。
如此繁华的城市,明明能够乐不思蜀。就像一场盛大开幕的球赛,你跟随着几万人心潮澎湃,不管输赢,过了那跌宕起伏的两小时,谁还陪你坐在原地。那一刹回味和怀念的思绪最浓,跟你每天朝九晚几在人头攒动地铁入口,想念家的温情时的感受一样。
然后找不到的,是记忆中的自己,由于冷清。
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如果我生活在荒野,我可能只想用它来寻找足够活余生的粮食;可若我生活在上海,我可能只想抓紧每分每秒,昼夜不眠地看不够灯红酒绿。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真正出发后,却发现世界那么大,我只能慢慢看。在这个过程中,人可能会忘记为什么出发,可能会树立起另外的目标,可能会动摇原本的信念,甚至是改头换面。在上海,可以欣赏的景象太盛,可以发挥的空间太大,而到来的人,是否能坚定初心,又是否能够保持信心?
更容易找不到的,是坚定心的自己,由于动摇。
迷失是件可怕的事情,比上海的大还要可怕。很多人被后者吸引而来,然后跌进前者的漩涡里。有位朋友问我:在上海生活感觉如何?像你这样的小女生,应该没有什么好忧愁的吧?
我想了想,实在无法干脆地说出“没有”两个字,又不可否认我当前确实无甚大虑。我只好说:看个人吧,如果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的话,还是挺忧愁的。譬如我,一个应该没什么好忧愁的小女生,其实过得平静而忧愁。
在上海,有条件可以让生活兼顾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却又在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添了最大一道坎。我害怕在这种平静安稳的假象里高兴地以为自己过得还可以,就逐渐忘却比自己优秀的人却比自己更努力。我害怕在这种歌舞升平的日子里自得地追求起一时的享受,就逐渐告别这个年龄应有的硬气和冲劲。在实现自我前,人至少应该保住自我,别搞丢了。
我和我现在的舍友认识了十年,即便感情如此深远,我们初住在一起时也会经常有矛盾。忽然有天我发觉,自从我们养了猫后,矛盾就少了很多。她说,不是我们矛盾少了,是我们慢慢磨合了。我想,大概我和这座曾经大得让我拒绝的城市,现在也是如此。
抛开个人经历,我觉得上海的魔力在于,它是很多人的理想圣地,也是很多人的理想墓地;既是梦想的起点,也是梦想的终点;终于来了上海,觉得人生又到了一个新峰点,又在上海这里,觉得人生跌入了深谷里。就这样被填满,接着被掏空,然后再被填满,始终保持着一种平衡,就像是塔顶的灯不断闪烁,才会更加吸引。
上海没什么不好,就是大得让人容易找不到自己。不仅仅在上海,在哪里,都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