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两个女生的故事,她们的青春里交叠着两对情侣、三对朋友,交叠了六个城市、两个半球。
“你知道的,说‘终不似少年游’这话,难过得太显眼了。让我们,就只一起买桂花、一起载酒归,好不好。”
直到Y正正闯入他们生活之前,初到大学的这一年里,好像发生了许多的新鲜事,又好像一切都只不过沿着既定的轨道在向前滚动运行。
喜欢社会学的J如愿以偿到了沪市的学校里,一头扎进多彩了许多的生活里。虽说在家里也没太被严苛管束,终究还是一个人求学在外过得更加悠游自在。其实她在这一年也做了“大事”——和高中阶段暗地喜欢的人决定在一起,做遍情侣能做的事,而后渐渐消磨了悸动——但这一过程也是后话罢,在此刻,高考后一年的此刻,这经历如同只是每个普通女孩都可能经历的过程,还没预见到它对她未来的影响。
来自两个小城的少年,则在帝都一所大学认识了对方。
K和W——这名字实是亦有点来源,却亦之后方见缘由——双双进了第一志愿的数学系。在9月暑热未退的宿舍楼里碰过面,在初次集合的班会上打过招呼。他们好像是有点相似;绝非外表上的相似,而是那股感觉,像是对专业的坚定的热情,对艺术的鉴赏的追求,对阅读的广博的动力,对旅行的不尽的渴望。
日子总之是一天天过去。
直到又一个人,来了。
Y是那种不自觉地颇有些引人目光的姑娘。并没有怎样美丽出众的容貌,只是淡淡然兀自站着时,让人有点想一探究竟的念头。明明不是多么勇敢有力的样子,却有时抬头直视人眼睛深处,想要看尽眼底的故事。除非急事或要求,她走路比寻常人慢一拍,眼神定定地扫过面前,安静无声的气场从身上散发出来。
新入学,学校惯例有个迎新联谊,某个环节里要请上一届学生来讲讲经验。于是成片的新生坐在下面敬佩地看着台上一位位的title,排名、任职、活动……有点新鲜好玩,又锁定了校内大神的名号。Y,这天也是这里的一员。
她反复反复在心里感叹台上人的强大。可能是高考失误的缘故,可能是学校和学长都显得太厉害的缘故,总之是对这些一年里就赚得如此能力与title的人们感叹又佩服。佩服之余,自然也用心听了些他们讲的话;认真学习、广泛读书云云……叮嘱来来回回其实不过几条。十数人或长或短地讲完,她印象深刻的倒只有两个——
被安排第一个开口的学长,开口第一条用什么古希腊哲学让人认识自己;在台上,安静内向得让人怀疑,明明是指导下级学生的人,明明课内课外都做得出色,怎么像是没有底气。中间一位登台的学长,用时比谁都长,侃侃而谈中流露着颇为自信张扬却不至人厌的神色,是她这种当众演讲必怯者十分羡慕向往的人物。
活动结束,Y带着满心佩服,收拾东西离开了。
那些厉害的人在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虽然好,却离她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了。她么,就慢慢地从一节课一次考试开始,尽力就成。那些人,总之很难碰到,也更难有什么其他接触;她只想按着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去学习和生活。
很久很久之后。当许多事都过去了,许多人来了又走了,Y也还会常常想起来迎新联谊的那一天,那个晚上、那些在台上发光般的少年。这种事,只好叫做命运的安排吗?
谁让那两个少年,后来成了她大学时光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呢。
他是W;他是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