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记录生活的日子里,我发现了自己的情绪周期,生理周期,我还发现了自己的思想周期:如果哪几天我情绪特别低落,什么字也写不出,干啥事都没意思,不用着急,这基本属于我新思想酝酿的阵痛期,看看书熬过去,一定会豁然开朗。
在我对自己不太满意的日子里,我发现这几年来自己做的努力还是得到了一些认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想离开自己现在的学校,去更好的平台,但是我知道现在学校给予我的一切正是我渴望的:默默地我也成了学科骨干;慢慢地学校最高规格的培训我都有机会参与;我有了多年前我羡慕的荣誉;我有个班学生成绩不好,但这些没有影响领导对我的重视,不影响我喜欢上课,不影响我做些别人不做的研究;我想起开学时周老师同我说的:你就努力做好自己就行,其他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菁华铺中小拥有着非常光荣的子女教育传统,离开这,我不一定会发展更好。当然人往高处走是历史必然规律,依然是周老师说的那句话:你做好自己,一切会水到渠成。
办公室的老师议论培训安排的时候,我还没有看手机, 这不过是一场普通讲座而已,但是除了领导有票之外就只有我和胡老师有,这个未免让他人心生不愉快,仔细对照,我属于学科骨干,遂大家心理平衡了,大家不是在意讲座,在意的不过是把人分为几个级别的安排而已,我受宠若惊。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基础教育的天性回归》,这些年做教育工作我总感觉比才参加工作那些年好做了,随着各种教育泡沫的破灭,教育界胡里花哨的形式少了,各路专家对教育本真的探讨多了,我们一线教师可学习可模仿可研究的路子多了。这对生活在最好的又是最坏的行业的我们无疑是福音。
讲座第一场是王沛清教授带来的《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年近八十的学者在几个小时的讲座里没有ppt辅助,没有演讲稿,整个过程逻辑的清晰程度可以从我的笔记里反映。王教授的讲座能从一线教师的困惑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原理对策,博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
1.基础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回归本源,回归天性!回归哪三个本源?①政策法规的本源,教育要直面本质,政策法规不可不解读,也不可过分解读。我们一线教师的问题大致有:①对课标教材的解读不到位,②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解读不到位。
2.教师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①苦与乐的问题,人的学习规律:没有苦,哪来乐?一味的快乐教育不可取。
②夸与不夸的问题,夸的本质:夸要实在,回归本源。有成绩:夸。不如意:夸优点,指方向。
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毛泽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育学生:①鼓励立志;②引起兴趣;③在过程中形成成就感,形成内驱力。
3.论一个老师的重要性。
①尊重,摆正老师和学生的位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可放纵学生,课堂思维的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里,但离开教师的点拨是不可能的。
②课堂要动起来。师生互动:①动手实践;②动脑思维互动;③动情情感互动。学习方式要多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社会实践。
4.教师主导的四个方面:
①结构引导,结构是内容的载体,写作以后,我颇有体会,写文章前,我总要手写提纲。
②方法引导。要启迪思维,学贵在有疑,要在无疑处生疑,善于激疑,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抓住核心,蒋大问题好问题抛给学生。要设置思维墙,思维陷阱,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
③手段引导。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思维,
向深度广度发展。
④活动引导。
此外,王教授还就小学教育的养成教育发表了看法,呼吁让课堂回归良性状态的本源,并指出了老师今后发展的方向:①提高把控力:把控课的特点;把控课标教材;把控学情。②提高引导力:结构引导;方法引导;手段引导;活动引导。③提高亲和力。④提高表现力,一定要有用户思维,要用做传销的思想做教育。
第二场是肖川教授的讲座,我从前不懂为什么爸爸说话那么喜欢绝对化,我自己为什么总是那么强势,我们老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如何让学生信服?所以暂且忽略他的这点毛病。肖川教授的讲座不合适很多人,但特别对我胃口,因为最近我在看《教育心理学》教材 ,他的内容是对理论的解读,所以旁边喷这些东西一无是处的老师,应该检讨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我感觉肖教授本人的知识储备非常强大,对他的“生命育人”观点非常认同。此处不赘述,等我看完他的书再谈。
最后一场是刘建琼教授的课,下午状态不是特别好了,但是他的许多观点真的很有建设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慢慢实践。
打完这针鸡血,我真的想读个教育学研究生,定为四十岁前的目标,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