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节日由美国一个反体罚组织发起,旨在宣传正面管教方法,倡导儿童人权。
1
国际不打小孩日,中午,收到消息,孩子自招过了北京一所学校的初审。也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种柳柳成荫,本是随意一报,不想却过了,虽然过的人数不少,但至少对自己付出是个安慰,对孩子信心也是个鼓励。
今年的高考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家有考生的家长热议的话提。报名条件有变化,五大竞赛省一是起步,文科竞赛奖项基本用不上。
许多教育机构和学生家长,搞了个措手不及。微信群内各种吐槽,各种发牢骚。个别家长,情绪焦虑,和高考前焦虑叠加,也引发和孩子的不愉快。
高中孩子是大孩子,打已很少,但“对抗”却是家常便饭。不交流、少沟通、说话就吵的家长和孩子,不在少数。
前几天,学校班级群里,老师发了个通知,说高考来临,家长存在紧张激动、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等“症候”,心理专家给予授课疏导。
国际不打小孩日:你打过小孩子没有?由此可见,焦虑的家长,应该不在少数,谁也别说谁,都差不离儿。
因为高考,对每一个有考生的家庭来说,都不是小事。高考前,对每一个有考生的家长来说,都是一种煎熬。若不亲自经历,难“品”其中滋味。
这种情况下,家长与孩子不“打”,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此“打”非彼“打”。
如何不“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上专家对家长的意见,听听无妨:
一是闭住嘴,少唠叨,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
二是多鼓励,少打击。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判断。不打击,不攀比,不说丧气话。
三是敞开耳,多听听。孩子如果想和你交流,一定耐住性子,听他说。遇上吐槽或者情绪宣泄,甘当“垃圾桶”。
四是当好后勤。吃喝拉撒上心点,默默关注,静静支持,做好保障。自招、综招等家长能干的事,家长干,少牵涉孩子的精力。
国际不打小孩日:你打过小孩子没有?2
前几天晚上,和孩子聊天,说起打孩子这事儿。
孩子说,我有两件糗事,印象深刻。一是他很小的时候,我喝多了酒,打出租车回家。在家门口转了好几圈,找不到家门,多过家门而不入。
二是上初中,有一次学习,我在旁边,看他写燕子的“燕”不规范,说了几次,仍不改正,就情绪上来了,拿书本打了他的头。
第一件糗事,我一直记着。但第二件,自己早就忘了,如果孩子不说,哪还记得。
反思下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做为家长,多多少少,或许会有打孩子的经历,或许是望子成龙,或许是恨铁不成钢。
但其中,会不会有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把生活的压力、工作的不顺、人生的不如意等等个人的情绪化的问题,借机发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有,肯定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的。所以,打不打孩子,千万不能情绪化,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往孩子身上“倾泄"。
你在孩子身上付出多少,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久了,会慢慢显露出来的。
你陪他读书,他就会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从书中找寻人生的答案。
你陪他聊天,他就会慢慢形成沟通的习惯,从交流中找到理解的共鸣。
你陪他运动,他就会慢慢增强挑战的信心,心中充满阳光,脚下充满力量。
你陪他旅行,他就会慢慢拓展封闭的视野,看得更高远,想得更辽阔。
而你“打”他,说不定,他的心中就会种下“暴力”或是“仇恨”的种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在某一刻萌芽,成为前行的“路障”或“绊脚石”。
国际不打小孩日:你打过小孩子没有?3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两个灵魂间的互动,是双方灵魂深处的共鸣。打孩子,显然,形不成双方心的共鸣。
回到前几天的交流。末了的时候,孩子对我说:“爸爸,我现在理解你了,你当时打我,可能是为了我好。我记着,但不代表我记恨你噢!”
听到这,我心中颤动了一下。
作家安妮宝贝说过,我希望和孩子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孩子要成长,我也要成长……不管你是否愿意,孩子在慢慢长大,我们在慢慢变老。孩子在慢慢成长的路上,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地理位置上,心灵上,皆如此。
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孩子会挣开我们的手,走出我们呵护的目光,背影,离我们渐行渐远。想到这一天,你举起的打孩子的手,或许,会无力地放下。
好好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吧!和各位家长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