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集、我的书都是专门打脸的,很多网民批评甚至谩骂,说我是吹毛求疵,不过分。批评尽管批评,谩骂尽管谩骂好了。这是我的爱好,是我的乐趣,也是我的责任。
欣赏是一个主观的行为,是因观众认知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的。
观众欣赏一部影视文学作品,其艺术真实对每个人造成的影响,或者说观众对于作品失真的容忍度,一方面,是这个历史剧距今天时间远近不同,观众对其的宽容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说,是这个历史和今天的距离越远,我们对其失真的容忍度就越宽,反之则越苛刻。比如我们到博物馆去,听到某个解说员说某某化石距今约多少万年,他们是将其精确到“万年”这个单位的,至于这万年后面又是几千几百几十年的哪月哪日,是可以忽略的,但要说到对越反击战中的某个战例时,却往往会精确到某一日甚至某一时某一分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欣赏东周时期的电视剧,对于铁刀的出现,对于骑战的出现,可能只要他能够精确到某一个世纪或某个年代就行了,他要是差那么几年几十年,我们既不能精确地考证,它对于我们的欣赏也就不造成什么大碍。但对于距我们不远的历史,我们就得认真了。也不是我们非要认真,而是你的认识要求你不能不认真。比如描写批林批孔的影视作品中出现年轻人穿喇叭裤的形象,它给你对于欣赏的破坏就是不能够容忍的了。尽管实际上穿喇叭裤的年月与批林批孔的的年月相差不过数年而已。
另一方面,是每个人所从事或所爱好的方向不同,其对于表现不同题材作品的宽容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说,作品表现的题材自己越熟悉,对其的要求也就越苛刻,反之则会越宽容。有的人长期从事医学或医疗领域的教学或实践,那么他可能对于医疗题材影视作品的真实度要求就高些,极有可能对于影视中某个医生或护士对钳子与镊子的拿法都会很在意,如果在这方面出现穿帮,那对于他对该片的欣赏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破坏。但他可能一天兵也没当过,也对兵器史丝毫的没有兴趣,那么你就是把三八式称作花机关他也全不在乎,不在乎也就不影响他的欣赏。反过来也一样,对于当过兵又对民国兵器史爱好到发烧程度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将解放后改造的7.62毫米的斯登式混同于原版9毫米口径的斯登式这样细微的出入都会十分的在意,但因为对医疗一点不懂,又丝毫没有兴趣,象有的网友指出的《中国式离婚》中身为肝胆医生却反复审看头颅CT的穿帮,我就一点也看不出来,而既然看不出来,也就不影响我对它的欣赏。
但这绝对不是说不影响外行欣赏的东西就一定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的。我不懂头颅的CT与肝胆医生的关系,不意味影视作品就可以这么糊弄人。因为有人懂。即使我不懂,也不应该接受不真实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多数的观众不知道三八式与斯登式的区别,就可以这么糊弄人。我认为,只要能够精确,应该尽可能地去精确。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这片子是演给内行人看的还是演给外行人看的。
有人说是因为道具不好找了才用一些现代的东西替代,我认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说了无数遍的敬业问题,是把票房放在第一位还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因为近一二十年影视艺术家的浮藻,追求票房的泡沫剧泛滥成灾,象王船山、曹雪琴那样一部作品花去终生时光精雕细刻的精神早已为今天的艺术家们所不屑,但这绝对不是说只要是产出速度快收视率高票房喜人的就一定是值得肯定的,一部经得起岁月检验的成功作品,它必须得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
至于有人说红军长征用斯登式用七九勃然无伤大雅,说捷克轻机用五六弹匣不影响剧情,说国军解放战争时期穿翻领的美式军服也并不影响剧情反而更好看,谁喜欢谁就继续欣赏罢了,我鄙视这样的影视剧,并将继续如此这般地吹毛求疵,但我并没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得和我一样。欣赏是个人的主观行为,只要看着开心就好。
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