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零后,想起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敢情才叫过年,浓浓的年味,能从腊月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村落
小时候,我是住姥姥家,那是陕西的一座小县城,距离镇上不远的村子里,大约有百十来户人家,有两条纵贯全村的街道,街道两旁门对门,邻居是背靠背的偏房,每户门旁都有两块大石头,夏天是大人们纳凉聊天的座椅,也是小孩的游乐设施-玩老虎上山的游戏,只要抢占了石头,扮演老虎的人就是安全的。我的隔壁门口有一棵全村最大的老槐树,村里只要有红白喜事,就着树扯上大荧幕,就能放上电影了,全村出动看电影的场景你可以想象一下,多么宏大的场面!红白喜事是全村人一起帮忙张罗,一般都是搭棚子,大设宴席,请来唢呐队伍演奏,放电影,持续三天,那场面,排着队流水席,大排场!
吃货
从进入腊月实际上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各个村里乡里的都会来镇上赶集,置办年货,大街上各种吃的、穿的、用的,花花绿绿,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这里简单列举一下吃的:肘子、甜米、皮冻、小馒头、臊子肉等,八十年代那阵,还真不算富裕,一年到头,大口吃肉,哪怕是带点油水的还是很不容易的,过年才杀猪杀鸡的。拼盘是必备的第一道凉菜,碟子底部依次码上豆芽、绿豆、黄豆、芹菜丝,胡萝卜丝、鸡肉丝,上面围上切片的肘子,堆的像小山一样,再配上切片的皮冻,这皮冻,就是把猪皮使劲熬呀熬,最后凝固成形,最令人叫绝的是在凝固前通过加入食用色素,可以配出红绿黄三色,搭配出来的观感超棒。最顶上放上葱段,再用提前调配好的油汁,从上面浇几勺,最开胃的拼盘就做好啦!
儿时的年味│八十年代的追忆作为一大特色,不得不提香米,热菜里必备品。米是选用上等的糯米,保证粘劲十足。碗底铺好薄薄的肉片、花生仁、核桃仁、杏仁、青红丝、红糖等,加入糯米,全部上蒸笼蒸够火候后凉下来,那时候没有冰箱,就利用自然冰冻条件保存,吃的时候再放锅里一热就可以了,一个月都不会坏的。
扫舍
扫舍是最有仪式感的活动,要把每个房间的角角落落都整理清扫一遍,重新贴上窗花和壁画。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清扫,要把所有的家具,小件物品全部搬到院子里,不用的东西该扔的扔,把所有留下的东西要擦洗一遍,绝对是典型的”断舍离”。这可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事,因为很多平时找不到东西都会现出原形,收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满满的惊喜感!
贴对子
腊月二十九就要给大门上贴对联,贴门神,院子里贴上”进门见喜”的贴纸。我们这帮小孩就挨家挨户阅读对联,看门神,有些字认不全,评头论足一番:谁家的好,谁家的孬。顺带接受了最深切、最原汁原味古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儿时的年味│八十年代的追忆跨年夜
年三十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时刻,早早的把新衣服摆在床上,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放鞭炮。家里的老人给孩子压岁钱,那时候一元的两元的居多,五元,十元算家里条件好的。一元钱还能买不少鞭炮和糖果呢。然后就是看晚会,印象里也就剩下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陈佩斯、朱时茂的经典小品了。那时候看着看着也能睡着,但一到十二点,就醒了,要出去放鞭炮了。用一根竹杆把鞭炮一挑,点燃引线,噼里啪啦的响起来,边响边走,从后院一直响到门口。好把家里的晦气都驱赶走。天亮后,起早在门口还要放,通常会放二踢脚--喷到天空炸响,还有很粗的炮仗,单个放,也能震得地动山摇,危险性大,一般都是胆大的才敢玩!那时候,鞭炮还都是100响的,200响的,最多500响,现在都上万响了。现在城里都禁止燃放炮竹了,感觉少了很多热闹。
儿时的年味│八十年代的追忆走亲戚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戚了,我妈属于老大,其他两个姨妈全家过来吃喝玩一天,轮换着招待。后面就是越来越远房的亲戚,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姑表亲堂表兄,一年到头也就打个照面,顺便挣个压岁钱。但是通过这样的走动联络出来的感情似乎要比微信来的更真切!
元宵节
最喜欢的还是正月十五,大年初一只放鞭炮,就听个响。到了十五就不一样了,要放烟花了。前面说了,村子是南北通透的,每家每户都会把烟花摆在门口放,我们这帮小孩就一家家看过去,比谁家放的多,放的高,放的好看!攀比心还是从小就有的,比衣服谁的好,比鞭炮谁的响,比对联谁的长!
还有闹花灯,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小灯笼,或挑着或拖着,形状各异,有动物形状、水果形象,我就喜欢那种拖着走的兔子,一块木板上用竹条扎成骨架,再用纸糊上,描出兔子的模样,木板上装上轮子,一根绳就可以拖着走了。那时候不像现在都用灯泡的,是点的蜡烛,灯笼又是纸糊的,很容易着火,一着火,伙伴们就拍着手叫到”火啦,日子红红火火!”寓意蛮好的!
儿时的年味│八十年代的追忆儿时的年味是浓浓的,
八十年代的日子平时是苦的,
过年的时候却是最甜的,
记忆中的年味凝固了,
历久弥新,
愈陈愈香!
~~~~~~~~~~~~~~~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