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想走出舒适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总觉得自己没有这个驱动力走下去,不如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结论值得我们借鉴。
01 什么是I类型与X类型?
这是从医学和管理学领域获得的启发,他们发现人群可以分为两类,用字母表示,那研究驱动力的科学家也想到,可以把人分成两类:I类型和X类型,前者是由内在动力驱动的人,后者是由外在动力驱动的人。
【I类型与X类型特征】
02 内在驱动型走得更远
外在驱动型的人的努力是假的,一旦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期待的奖励,他们就会放弃。内在驱动的人习惯了付出很久都无法得到回报,所以他们会比一般人多更多的耐心,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他们会得到他们本应该得到的回报。
03 两种类型怎么来的?
天生的或是后天养成的,都有可能,更可能的解释是:生下来的时候我们都有好奇心,希望去探索世界,但随着环境的作用,慢慢地我们就妥协了,好奇心也就消失了。但这时如果想要再培养出来,也是可以的,只是需要很久的挣扎、长期的努力才能改变。
04 内在驱动型并不排斥名利
既然是人,总是要满足基本需求的,不能满足生活保障,不管做什么事情,动力总是会大打折扣的,所以,只有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后,内在驱动型的人才能发挥得更好,产出效率也更高!
05 内在驱动型行为可再生
外在驱动力会起到极大的刺激作用,但由于它会产生许多的副作用,反而扼杀我们的动力,而内在驱动型的人,他拥有更多的
06 内在驱动型行为能促进身心健康
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期待去做的,所以做的时候心情愉快,哪怕是一时受挫,也会耐心等待,这种心态势必会导致身心健康!
07 怎么区分?
其实没有纯粹的X类型和I类型,可能我们在自己兴趣爱好方面会有很强大的动力,但在工作上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动力,不同的领域都是不一样的。
【更好的选择】
08 开眼界
我们的见识常常会局限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而局限的思考与行动无法帮我们创造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所以陷入死循环而不自知。不管怎么说,开眼界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他人也能做到,自己就会想,说不定我也能做到!在高手堆里,你是很难成为低手的!
09 灵魂拷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在驱动自己前行,同时也要观察一下周围人,看看他们每天是被什么叫起来的。天天琢磨,天天思考,写下来,慢慢地人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10 教给他人
我同学省级数学竞赛取得不错成绩,我跟他说,继续加油,争取国赛拿个更好的名次,这样国奖就稳了,他说好。
第二天我就发现不对劲,这个奖金激励是有副作用的,长期来看不利于他成长,那时我就后悔了,赶紧跟他说:不要为了奖学金而努力,而是要关注你自己的成长,哪怕是解出一道题,那也是值得高兴的。他说好。希望我没有误导他。
开启动力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也没那么难,事实是:只要你开始做,你就必定可以做得更好,你长期这么做,最终你的结果就只能是越来越好!
tips:《驱动力》第十九天打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