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喜欢吃肥肉,所以家里做红烧肉都是全瘦的。
直到有一次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楼外楼吃了一回“五花红烧肉”,才觉得肥肉也可以如此美味。只不过若是配上家的味道就完美了……
所以从杭州一回来,我就实践了这个愿望。那是一个五月的周末,我全凭着对自家的红烧肉的味觉记忆做起了一道“正宗”的家传红烧肉。
做红烧肉,首先要选一块带皮,皮下两层肥两层瘦的“标致”的五花肉。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肥腻的食材,在经过一番烹饪之后,竟能用“香浓”来形容。为了使每一块肉都肥瘦均匀,一般在肉皮那一面竖着下刀,将肉切成一个个的小方块,接下来有一种做法是不焯水,直接煎炒。我觉得还是焯水的好,一方面可以去杂质,去血腥;另一方面对肉先行加热,可以使肉不散不化,肉块完整。肉焯完水先捞起,放置自然冷却。
在冷却的这段时间,同时进行红烧肉中最需要用心的一步,炒糖色儿!红烧肉酱红色的外观,披着一层晶莹剔透,可不是靠酱油就能搞定的,大部分的功劳还得是这“糖色儿”。锅中入少许油,放二三两冰糖,小火翻熬,待冰糖在热烈的油锅中化成红糖水儿时,为了避免这种过分热烈的结构变化导致粘锅,猛地倒一碗水进去,一切归为平静。转中火,搅动“糖色儿”,不一会儿便会明显收汁儿,重新热烈的沸腾起来,此刻糖色儿即可出锅,置于一旁,等待一场相逢。
接下来一口空锅,加热,倒入焯过水的肉块,大火煎炒。既然是煎炒,为什么不加油呢?因为,五花肉的肥肉部分在高温下,油脂会溶解溢出,目的就是去除五花肉原有的油脂而保持肥肉的软糯。大火翻炒五六分钟,锅中就变得油光闪闪了,肥肉中溢出的油脂又在高温下烤得肉块吱吱作响,滋养着看似焦黄的瘦肉部分,使得最终红烧肉的瘦肉部分瘦而不柴。这种利用食材本身的成分,去平衡或提升菜品口感,大概也是烹饪的妙趣吧,或者说由食材变为菜品的过程中,烹饪总能给我们的味觉带来一次又一次无中生有的惊喜。
肉块金黄时,将锅中油脂滗出,最好将肉块倒出,把锅中油脂清洗干净,否则刚才“去油脂”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将锅再次加热,倒回肉块,浇上等候多时的糖色儿,翻动肉块,糖色儿即会附着于肉块表面,明亮中略带焦红,表达着它们的相逢是变化,是融合,是向往美的拥抱。融合在一起的肉块和糖色儿出锅,静置,在余温中继续渗透……
接下来在锅中倒入少许油,将葱、姜、蒜、干辣椒煸香,只需一两分钟,熟悉的香味就会钻入鼻子,那种难以名状的香味,同小时候中午放学回家,闻到的妈妈在厨房炒菜的味道如出一辙。也许,葱花蒜末,生姜片儿,是每一个家常的厨房里最朴素的香味,也是每一个人对于家最回味的气息。煸出香味之后,把炒好糖色儿的肉块放入,翻炒,然后倒入一碗料酒,加少许生抽,适量老抽,一点点盐和很多的糖,再加入少许耗油,花椒油,滴几滴醋,放入三五根葱段儿,最后还要加几片山楂。一是调制酸甜的口感,二是促进油脂的分解,使肥肉肥而不腻。
配料算是投齐了,搅拌均匀,加开水浸过肉块为宜。最后就是,调小火,盖上锅盖,等候一个小时。等候似乎使人烦躁,但是如果等候的是一份美食,我想那会是期待,是兴奋,是没事呼之欲出时的悸动。
一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揭开锅盖,汤汁收缩的“浓油赤酱”,肉块红润剔透。急不可待的吃一块儿……肉皮,肥肉,瘦肉以最好的状态结合在一起,口感细韧弹牙,香浓软糯,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家常美味!一份家的味道的红烧肉就这么做好了!
对于家,和家的味道,在我们长大,独自生活后,总会时不时的有那么一瞬间,去思念……
但是,怀抱虽然不能逗留,吃一口家传的红烧肉,家会在唇齿之间,家会在味蕾之上,家会在脑海之中……
且就叫它“念念红烧肉”。
念念红烧肉第一次在“新媒体”上发文,大家多多指正,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