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互联网创业者,都无法回避“BAT抄袭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但它散落在《定位》、《创新者的窘境》和《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定位》说:“用户的心智是有限的,要努力成为某一品类的第一”。BAT已经是某些品类的第一,但他们进入新领域时,原有的品牌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有时候新业务反而会伤害既有品牌。例如,百度就是干搜索的,却去做百度有啊;阿里就是干电商的,非要推来往;盛大就是干游戏的,但去做了N个“盛大xx”;用户不但不买单,甚至会迷茫。(第一个答案:当一个新品类来临时,BAT既有的品牌没有优势。除非他们重新用一个新品牌,而且斩断和原品牌的关系。)
《创新者的窘境》说:“创新分为改良型和革命型,改良型创新就是跟着巨头划好的路子走,累死也超不过他们;革命型创新是重新走一条路子,即新的需求维度和成本结构。巨头即使看到了革命型创新的机会,也往往被小企业干死,因为被它的用户拖住、同一个体系内难以容纳两种盈利模式和成本结构。”例如,大型计算机领域巨头IBM,没有抓住微机的机会,王安和DEC因此创业成功。因为一开始IBM的客户是大机构、大的数据处理中心,他们需要的不是价格更低的微机,而是性能更强的大型计算机,所以IBM玩命的追求性能。直到有一天,微机的性能慢慢提升,也能满足那些大机构、大数据处理中心的要求了,他们立刻开始寻求便宜,IBM傻眼了。(第二个答案:不和BAT抢现有用户,不做BAT正在做或一定会做的事情。当新的用户群、新的需求维度、新的成本结构出现时,BAT并没有优势。除非他们重新成立一个公司,而且完全独立运行。)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说:“不要老想着平台,小处着眼,寻求单点突破。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用户体验为王,把产品做简单、做免费。”除非是超级明星创业团队,一开始就跳出来说要搞平台的基本都死了,反而那些专注于细节、捣鼓小玩艺的公司做大了。例如,乔布斯和沃茨在车库创业的时候,绝没有想到上市和iphone,他们只是觉得电路板酷,而且可以赚点钱。(第三个答案:只盯着一点做,低成本的推,如果BAT立马就来了就收手,也没多大损失;如果数据跑起来了就去融资迅速放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