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860675/7d8e3c6ae3f209a7.jpg)
教研活动听课随感,随手涂鸦,贻笑大方。
用散文的方法教散文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栖息地,倾泻的场所。孙绍振教授说:
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
散文教学,从某种角度说,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散文,应教会学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在语言的把玩中,让文中感情的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咀嚼细节,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滋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散文,要真正将作品情、作者情和读者情三情结合起来。
刚才华老师这节课设计的“元宵夜母亲背我看灯时的心理活动揣摩”,是引导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去触摸母亲对孩子的情感。
“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片段,勾画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打动你的理由”,这又是从读者情感入手,进入文本细处,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进一步感受散文行文中的情感。
对“就”、“才”等字的反复揣摩品析,最终也落到了情感上。整体上看,这个设计符合散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0860675/19f28caf6b62bf77.jpg)
用多层次的活动激活体验
教学散文可以不只停留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尝试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变换不同的教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体验作品。而引导的过程,需要借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也唯有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热情,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一定是在语文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
华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教学活动:①概括文章写的四件事情;②想象元宵夜母亲背我看灯时的心理活动;③品析最感人的句子或片段;④用妥帖的词语概括母亲的形象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情感;⑤通过结尾部分关键词语“才”、“就”的重点品味,体会作者对母亲命运的惋惜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有活动的意识,但是活动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体现得还不够突出。从上课现场看,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不高,研读品析的积极性也不够。所以,给听课者的感受还是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悟的少。我想这应该与活动设计有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20860675/629cd17e907cf94f.jpg)
去年我上《我的母亲》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有两个活动我印象比较深刻。
一个是四字短语积累,这篇散文中有好几十个成语,有的成语还非常雅致。我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熟记并掌握这些四字短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对这些成语的意思掌握也很到位。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环节是拟标题,拟标题是对事件、主要情感、人物评价等多角度地理性概括。这需要通读全文,需要把握情感、需要尽可能多的视角、需要全局把控的能力。
第三个印象深刻的环节是给每一个片段加一句总起句或者总结句,要求使用感叹句,各段句子形式尽可能一致。感叹总起或总结,就是对作者情感的揣摩,也是理解这篇散文的一个重点。
这篇散文能做活动的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想象母亲的心理活动,华老师选择的是母亲背我看灯,其实文章其他可以补白心理的地方也很多,我挨打母亲流泪的时候,母亲灯下为我做鞋时候,补白可以放开些,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揣摩体会,可能可以对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把握得更加深刻一些。想象母亲的心理活动,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情感。而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情感,文章是用平淡的语言叙述的,是不是让学生试着把作者内心的情感用抒情或者议论的方式来表达。还可以设计一段母子心灵的对话,把涌动在文字下面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用散文的方法教散文,让散文教学散发出浓浓的情感来,这是我理解的散文教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20860675/4bd036147ae7c99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