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与精神慰藉

作者: afbbcde7fa3e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05:23 被阅读19次
    信仰.jpg

    《写给无神论者》并不是一本宣扬有神论的书,作者德波顿本人也是无神论者,正如作者在这本书接近结尾的地方写到的,“ 本书旨在调和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对宗教的超自然方面表示反感,另一方面又对宗教的某些理念和做法表示崇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写给无神论者》想要调和的,并不仅仅是普通人对宗教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而是在以科技与商业为主导的当代社会中我们如何面对日渐枯竭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在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中,作者提到,或许智慧的获取并不仅仅与阅读的数量有关,而更与其质量有关,出版业也与科技一同进步的当下社会,一个中等努力的文学专业学生到毕业时也要读几百本书,但中世纪的欧洲家庭中如果能有三本书就相当了不起了。太多的阅读让我们浮躁而匆忙,缺乏了对文字的思考与领悟,我们很少会对一本书一读再读,但宗教读物却正是通过这样一读再读的仪式感来加深人们的理解和掌握,对记忆力欠缺的现代人而言,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在另一段中,作者提到宗教活动中的仪式感与当代大学教育的平淡与乏味,如果在大学的课堂上,在老师的要求或者自发的情况下,握住你身旁同学的手并心存感激,在某个真理性或者感动性的句子前停下来,一起大声诵读,那么教育的效果可能会好过当下这样平淡的、认为真理无论用怎样枯燥的方式传授出来人们都会牢牢记住的方式进行传授。不过,的确是很难想象在微积分课堂上集体朗诵拉格朗日定律的场景。

    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对内心的贫瘠与仪式感的缺乏已经逐渐有所体会,“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样的呼声也逐渐响起。但什么是仪式感,怎样才有仪式感,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人们(无神论者)往往一方面忽视或者避而不谈来自宗教的仪式,一方面却在有意无意中借鉴着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规范、最详尽的种种来自宗教的仪式。在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内,婚礼仪式也逐渐西化(或者是种东方式的西化)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而完全抛弃宗教仪式,试图不借鉴其中的传统而自成体系的意识,则太容易混乱、低俗以至于难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而这原本是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机场的小旅行》中类似,作者也提到,如今的旅行社,更多地只负责后勤方面的工作,什么时候起飞、落地,什么时候访问哪一个景点,什么时候吃什么,却从来不关注通过这样的旅行,游客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改变,精神会有什么样的成长,而所参观的景点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同样地,博物馆中的文物都是从其所在的特定场所被剥离开的,而离开特定场所的物件大体上已经失去了其价值,告诉游客某个物件是什么年代用什么样的材质打造成的,大部分情况下毫无意义。如果能告知这样的物件对于抚慰某方面的情感,并且按这样的类别来进行整理分类,可能博物馆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究其根本,宗教的体系在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变得不堪一击,如今,真正信仰宗教的更可能是未收教育者、老人与孩子。宗教中关于世界的认识大部分可能是原始而不符合事实的,但这并不代表其一无是处。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改善社会关系乃至抚慰精神世界方面,全世界的宗教在几千年来自有其独到之处,而这可能正是当代社会所缺乏的。因此,如何摒弃宗教中没有积极意义的部分,而将其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应用于当代社会,这本《写给无神论者》做了一次大胆而开放的讨论。

    部分书摘:

    一 智慧无关教义

    真正的问题却不是上帝存在与否,而是一旦你确定上帝显然并不存在,又该如何自处呢?

    本书的出发点是,一个人必定可以继续做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也可以发现,宗教时不时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抚慰心的;也还可以好奇地思考一下,或许能从宗教中汲取某些观念和做法,用以丰富教门之外的世俗生活。

    其一,尽管人类怀有根深蒂固的私心杂念和暴力冲动,但我们终究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其二,我们需要应对令人生畏的各种人生苦痛,不管是职业场上受挫失意,人际关系麻烦连连,还是痛失至爱亲朋,或者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人类太容易遭灾受难了。

    二 群体

    假如更细致地考察现代异化之原因,我们的孤独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单纯的数字问题。这个星球上生活着几十亿的人口,这就使得跟陌生人搭话这样的想法比起人烟稀少的年代要更加可怕,因为社交的深入程度似乎与人口的密度呈反比关系 尽管我们可能已经离群索居,但显然还没有放弃要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全部希望。

    在现代城市寂寞的峡谷中,没有哪种感情比“爱”更受到敬重。然而,这不是宗教所言说的爱,不是那种天下一家的人类大爱,而是一种包藏嫉妒的、对象限定的、最终也更小气的爱。这种浪漫的爱驱使我们疯狂地追求单独的某个人,期望与之达成一种毕生的交融关系,而且,这个特定的人将让我们不再有需要去面对普天下的其他人。

    我们中很多人在选择投身职业生涯时,诚可谓带着某种复仇之心。在这个世界中,既然大家都把职场成功当作头号标记,借此不仅谋得安身立命的经济资源,而且赢得令自己心花怒放的羡慕目光,那么,埋首专注于职场工作,对其他一切几乎都不闻不问,便是一条貌似充分有理的策略 只有当我们口腹之欲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往往最愿意让自己的头脑去关注他人的需要。

    为了弘扬那个最重要的基督教美德, 我们将能够悉心体味他人有关恐惧、内疚、愤怒、抑郁、苦恋、不贞的讲述,这些故事会给你留下某种印象,感到大家都处在一种集体精神错乱以及不无可爱的脆弱状态之中。

    这样的交谈将撩开我们戒备重重的外表,揭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点精神失常这一实情,从而使自己摆脱某些关于他人生活的失真想象,并且获得心理的动力,去向同样备受折磨的旁人伸出援手。 宗教并不指望我们单靠自己来处理全部的情感问题,它们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智。

    宗教知道,当人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克制绝望、贪欲、妒忌、自大等情绪时,该是多么的迷茫和蒙羞。

    四 教育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大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技能娴熟的律师、医生或者工程师,而是要打造有能力、有修养的人 。

    不管招生手册讲得多么的天花乱坠,现代大学似乎很少有兴趣向学生传授情感方面或者伦理方面的生活技能,更不会教他们如何去关爱邻居,如何令世界在自己离开时比到来时更加幸福。 世俗大学教育的辩护者很少担忧过“自制缺失”问题,他们毫不犹豫地断言,有些概念哪怕只在二十岁时听过一两次,哪怕已经过了五十年的金融或市场调查生涯,而且哪怕这些概念当年是由讲课者站在空洞的房间里以单调的声音说出来的,人们还是会完完全全地受到这些概念的影响。 思想观念除了需要表达得生动流畅外,还必须不断地重复。我们必须一天三番五次乃至多到十次地强迫提醒自己记住所深爱的真理,要不就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世界上,曾经让我们刻骨铭心却转眼灰飞烟灭的东西太多了:以弗所神庙废墟的雄伟壮丽,西奈山上放眼四望的特殊体验,爱丁堡城里余音绕梁的诗歌朗诵,阅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以后的掩卷感受。到最后,所有现代文艺大师都难免烹调大师的命运,即精制的佳品转瞬间被咀嚼个稀烂

    新闻的声望立足于一个未曾明言的假定,即由于现代史上两大推动力(政治和技术)的作用,我们的生活永远处于重大转变的边缘。因此,地球上必须铺上纵横交错的光纤电缆,机场的候机厅必须装满电视屏幕,城市的公共广场也必须镶嵌不断跳动的股票价格表

    假如我们如今哀叹这个书山书海的时代,那是因为意识到,要想最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情感,并不是靠阅读得更多,而是靠聚焦某些书籍,加深理解并时而复习 假如我们烦恼中绝大部分都是由我们的心灵状态所造成的,那么,现代休闲产业的做法便显得有悖常理,因为其孜孜以求的目的居然是要把舒适带给我们的身体,而未能同时设法去安慰并且驯服佛家所谓“猴性”,佛家此说诚可谓充满了先见之明。为了恢复我们整体的身心,我们需要行之有效的场所,新型的退避所将借助一系列世俗化的精神操练,致力于同时教化我们的心灵和肉体。

    六 悲悯

    幸福是一种幻觉(“任何人若看不清这个世界的虚假,那他自己就十分虚假”);苦难是一种常态(“假如我们的处境真的幸福,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考虑其他问题”);真爱是一种妄想(“男人的心是多么的空虚和肮脏”);我们十分肤浅正如十分虚荣。

    我们的生活若与中世纪的先辈们相比,照样遭遇着意外的事故、梦想的破灭、断肠的伤心、难忍的嫉妒、无名的忧虑,以及无可避免的死亡 宗教明智地认定,我们都是先天就有缺陷的动物,无法持久地拥有幸福,受困于蠢蠢欲动的性欲,汲汲于名利地位,容易遭受惊天事故的打击,无时无刻不在逐步迈向死亡。

    八 艺术

    耶稣的故事汇集了种种苦难,包括背叛、孤独、自我怀疑、身心折磨等等。通过这些苦难,我们自身的悲苦得到了映照和陪衬,原先认为自己独受煎熬的印象也得以改观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译自梵文,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九 建筑 现

    代世界未曾料到的灾难之一是,人类近来对于信息前所未有的获取,居然是以我们的专注力为代价的。曾经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深沉思考为人类文明带来了众多最重要的成就,可惜这种沉思如今受到了亘古未有的挑战 旅行社认为自己只负责提供后勤服务,如预订连程机票、就机票和客房争取好的折扣等等,却很少花力气协助顾客去往那些能为心灵带来具体好处的目的地

    十 体制

    本书旨在调和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对宗教的超自然方面表示反感,另一方面又对宗教的某些理念和做法表示崇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社会与精神慰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ru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