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开会,台上九九八十一条地讲话,事无巨细,苦口婆心地交代。大家都埋头赶着速度记笔记,不时为漏掉了个别词语费神,偶尔左顾右盼,找邻座把遗漏的补上,屋子里只听“刷刷刷”的书写声。
无意中看见,对面科室的一个女同事,笔记本上一片空白,但她右手握着笔,左右晃动着,做出奋笔疾书的样子,如果不是坐在她跟前,根本看不出来她原来在摆样子,并没有真记。
不禁莞尔一笑。
再严厉的管教下也有偷懒的人的,那么如何杜绝这类现象发生呢?派人在周围巡视看有没有人真记?不时抽查笔记本?管理的代价太大,靠自觉又往往便宜了一些“投机钻营”者,的确比较难办。
从那位同事的角度,会议内容大多与自己无关,选择性记录,也无可厚非。再扭头往右看,也有一个基层单位领导,只记了几行,悄悄在看手机,不知会场还有多少这样“滥竽充数”,身在曹营心在汉人了。
可见,参会者的素质和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会议的质量和贯彻落实情况,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此外,会议的针对性尤为重要,时间本已很宝贵,缩短会议时间,精准人员,突出实效,也是会议方需要考虑的。
同事为掩人耳目假装记录,那真记录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碍于周围情势,也许是责任心驱使,也许是惯性使然。虽然记了的人也不见得能够事事落实,但起码这是前提,否则凭浮光掠影的残缺记忆如何落实?
金黄的麦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