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哲思想法
如何从知“道”过渡到悟“道”?走近先贤王阳明七十二

如何从知“道”过渡到悟“道”?走近先贤王阳明七十二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23:27 被阅读71次

《传习录》钱德洪录第三十四篇见图:

如何从知“道”过渡到悟“道”?走近先贤王阳明七十二

这一篇文字好简单,简单得几乎让人看一眼就直接揭过。我也是在翻过了之后突然又被思绪触动,目光倒回的一刹,突然想起早上有人问我的一个问题:老师,你都跟我讲了那么多道理,不如你直接帮我做个方案,我就按你的方法去执行,这样我也就不用回去再思考了,你也知道我很忙。

“不好意思,我从来不会给方案,原理已经跟你讲清楚,你如果不自己思考如何运用,你永远也不会明白,乖乖回去思考,好好完成你的作业。”

这样的问题我已经不是一次遇到有人问我了,可是我的回答每次都是一样。

有些人真的很纳闷,道理都讲了,还差那点具体的方法吗?

是的,学习的效果好坏,关键就在这最后一步上。

有很多人曾经跟我说过,去上了很多培训课,道理也听了很多,可是到后来,知道的倒是不少,能想明白的真的不多,而能够想明白又能在实践中运用好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又花时间,又花精力,劳民伤财的到处去学习了那么多,不是应该越来越厉害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或者很戳心,但是我也不得不在这里揭示出来:学习的过程只是一个知“道”的过程,如果自己不能悟“道”,学多少都是耳畔的风,吹过之后,甚至连痕迹都不会有。

比如说写作。

很多学写作的人都会问:老师,为什么我没有东西可写?即使好不容易憋了一篇文章出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非常的空洞,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所有教人写作的老师都会告诉你:没有东西可写,一方面因为你的知识点不够,要持续大量的阅读,加大输入。一方面因为你没有写作方向,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去下功夫。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是因为没有案例说明,文章不够饱满,所以要不断了累积各种写作素材,多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多摘录一些好的文字,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跟着给你列一堆的清单,要收集什么名人警句啦,收集什么励志故事啦!收集一些好看的图片啊!

听完老师的讲解,你也会瞬间明白,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写不出来。好啦!道理都知道了,下次别人问你,你甚至也能这样去回答了。

听了老师的话,你也回去买一堆书,每天去看,但是看不了几天,就看不下去了,工作很忙啊!实在没精力坚持阅读。

那就找找自己的兴趣点吧!我都喜欢些什么呢?美食,旅游,音乐,运动,品茶,摄影,书法,还喜欢车,喜欢种花。。。。。。,天啦!我的兴趣好多啊!列在纸上的都喜欢啊!样样都下功夫,我一天有48个小时可能都学不完啊?看来这个也不行。

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于是,你开始每天关注你身边的人,可是看来看去也就是那个样子啊?我究竟要留意些什么呢?似乎这个点也没搞明白。

最简单的,每天摘抄三个金句吧!建上文档,每天记上几条。时间一长,看着文档里那些让人觉得很舒服的文字,确实有点感觉,可是它们就像一堆漂亮的石头散乱的放在那里,始终都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找不到地方安放,那堆来要干嘛呢?想了想之后,又失去了继续累积的动力。

老师说的道理是正确的吗?绝对是的。可是为什么你用不上呢?因为你只是知道道理,但是你并没有悟到道理。

好!同样的问题,我们再来一次。

“老师,为什么我没有东西可写?即使好不容易憋了一篇文章出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非常的空洞,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你觉得你在哪方面有特长?掌握着别人没有掌握的知识,如果你把你的知识表述出来,可以帮助别人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呢?”

“有啊!我很擅长摄影喔!我拍的照片还曾经得过奖呢!”

“那你愿意从这方面开始入手写作吗?”

“可以啊!”

“但是,你要保证你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严谨哦!不能误导了读者。”

“这样的话,我可以去买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在写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都先查阅一下相关的专业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如果自己不懂,我就可以找其他的影友请教。”

“很好,有专业的知识做基础就不会误导,但太专业了普通人又看不懂,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得通俗易懂吗?”

“想要通俗易懂的话,我可以去找一些平时我们拍照的案例。用图片配上文字做展示,这样就很容易看懂了。”

“既然这样,你把你刚才说的记下来,试试从最基础的摄影技巧介绍开始写几篇出来好吗?”

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是不是也搞懂了这些道理呢?

但前后的区别在于,用之前的方法,只是让人知道了怎么做,而后面的方法却让人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再回去实践多两次就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原由。

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只要你有时间和金钱,想要知道任何知识和道理都很容易,想要找到一个老师教你也很容易。加上现在各种知识付费的软件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可是,正因为知识太容易获取,很多人都会在看过一遍,听过一遍之后就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可是,知道了就有用了吗?

有一句话叫做:为什么听过了那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

因为,你只是听过,只是知道,但是没有明白,更加没有实践验证,最终这些道理不能进入你的知识体系也无法改变你的思维,更加影响不了你的言行,从而也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太大的作用。最多只是让你不会变得太坏。

世间万物皆有“道”,“道”其实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既有道理也有方法,但是仅仅只是知道是完全不够的,你要能够自己感悟,通过自己的感悟领会到其中的精髓。

所以,不管你想学什么,不要只是追求知道一个方法,而是要去多思考这个方法是在什么原理上衍生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又是否还有可能去到更好的状态?这一切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是否有规律可循,是否有变通的空间,是否还有优化的可能?用在自己身上是这样,用在别人的身上还是这样吗?用在这件事上是这样,用在另一件事上还是这样吗?

就是要这样如此反复的思考,不要害怕花费了时间,不要害怕伤了多少脑筋,因为学习最关键的是你自己要能从知“道”中悟“道”,因为只有悟道了,才会真正的为你所用。

如何从知“道”过渡到悟“道”呢?你先要愿意去深度思考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次要亲身去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再学习、再思考,思考了再实践,如此往复,直到你完全领悟为止。

相关文章

  • 如何从知“道”过渡到悟“道”?走近先贤王阳明七十二

    《传习录》钱德洪录第三十四篇见图: 这一篇文字好简单,简单得几乎让人看一眼就直接揭过。我也是在翻过了之后突然又被思...

  • 体悟“道”

    如何体悟“道”?从“无”体悟“道”。 如何知“无”?从天地万物知“无”。 无,名天地之始。 常无,欲以观其妙。 何...

  • 王阳明《传习录》望道而未见之感一

    王阳明曰:“…道之全体,圣人亦难语人,须是自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乃是真见...

  • 为人处事的准则

    身其中 知其理 悟其道 慎言语

  • 智愚迷悟论第四十三

    文殊菩萨问佛。如何是智。如何是愚。如何是迷。如何是悟。愿佛慈悲。广为我说。佛言。智者知也。智人知有佛道可修。知有圣...

  • 《西游记》详注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悟元子曰:上回言采战炉火,俱无关于圣道,急须猛醒回头矣。然旁门三千六百,外道七十二家,绝不关于圣道者易知,有似道而...

  • 悟与误

    悟,悟其道,误,误其道,悟,悟其智,误,误其智,悟得其智,悟其道,,误,反其智,误,其道,悟不到,不得道,误其智,...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6)

    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道”,就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拨乱反正,他是把朱熹的“格物致知”和他“圣人如此该如何”的求索合二...

  • 道!

    道本道本其道,行之为道,悟不到不可为道,不通也不可为本道。道本道本其道,顺其自然是本道。不悟不是本道,不通不是其道...

  • 清明祭英

    己亥四月又清明, 先贤安息陵园中。 七十二载匆匆过,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从知“道”过渡到悟“道”?走近先贤王阳明七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bn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