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害怕自己的需要,一个女人可能不会直接说:“我今天累坏了,想要晚上歇一会儿。”相反,她的话听起来也许就像辩护词,她会念叨:“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歇过,我熨了所有的衬衣,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带狗去看了宠物医院,准备了午餐便当,又做了晚餐,打电话给所有的邻居通知街区会议。所以(以一种近乎哀求的口吻)…你是否可以……?”
在这本书里总是可以看到我和奶奶相处的影子。
奶奶总是不直接说出她的需求,会用这样拐弯抹角的方式,表现出她的累。可是我们让她用其他方式来偷懒一下,她就会赶忙拒绝,似乎休息一下,就会给她冠上一个懒惰的恶名。
也许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大环境,不允许女人不勤快。
但是奶奶的这些拐弯抹角没有让我接收到她真正的需求,反而总是给我传递了一个“我不够勤快,导致她这么辛苦”的信号。
我会条件反射般地开始自卫。开始用一些批判的语言还击。
其实还击后我又会陷入内疚自责与自我开脱的矛盾境地。
后面的内容给我解了惑,原来通向情绪自由的道路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情绪的奴隶
(二)面目可憎
(三)情绪的主人
似乎明白为什么原来我和奶奶的关系这么亲密融洽,现在却这么厌恶这段关系。
原来的我在牺牲自我,完全顾及奶奶的感受,任何事都是从她的情绪出发。但是现在的我,进入了面目可憎的阶段。从一个阶段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开始全然地拒绝了她的任何要求。
我安心了一点。
相信进入到情绪的主人阶段也不远了~
看书的一大好处,就是懂的道理多了,内心的焦虑相应的就少了。
不过也不能任何事都全盘接收,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网友评论